第三十三篇文章:“六个阶段”分别是: 互动、检测、数据、对话、小组、差异
信息化教学必须发挥出科技的特性,也就是互动、即时和大量记忆,这也是对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进化分为六个阶段,如下:
1、互动:信息技术的即时特性,带来了课堂上互动性提高的效果,表现在教学行为上主要是抢答、挑人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抢答主要用来活跃课堂气氛,一般来说,一节课中不宜采用多次抢答,根据需要安排一两次即可。挑人有随机挑人、选项挑人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以绘本教学《我爸爸》为例,课前我设置了一道互动题: “你觉得你们家谁最棒? @爸爸、O妈妈、@其他”,让全体学生思考后自主投票选择,然后通过选项挑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的理由。由于实时高效,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度也明显提高,水到渠成地引入今天的绘本教学。
2、检测:经由信息技术调动学习热情之后,下一步教师完成一段教学后,运用反馈器等系统,通过几道选择题来了解全班学生对这段教学的理解情况,也就是完成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时获取的测验成绩,教师可以决定重新教学前面的内容,还是开始新教材的教学。检测题目的设置有技巧,一般学生的正确率为30%-70%的题目是比较理想的,不宜太难或太简单。
3、数据:教师提问之后,教学系统可以实时接收所有学生的反馈,反馈的数据则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处理,例如列出所有学生的答案、绘制统计图、依学生回答的选项列出答题清单等。在这个阶段,老师会在每一次取得数据决定教学策略、观察策略实施后的学生反应等一连串过程中,慢慢提高对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对话:对话是一种互教互学的形式,学生从自身的想法出发,所有参与对话的人倾听他人说法,再和自己的想法相互对照,以产生思维碰撞,进而修正或巩固自己的想法。
5、小组:小组活动是教师经常采取的策略,它使教师能将教学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小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互帮
互学和共同协作的习惯。
6、差异:高阶的信息化教学能帮助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在差异化教学下,最高等级是个性化学习,每一名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合适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运用电子书包所要打造的课堂。
第三十五篇文章: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还提出“刻意练习”的五个要素,分别是找位好导师、走出舒适区、专注和投入的练习、即时反馈,以及最重要的创建心理表征。
1、找位好导师: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要先找到一位好导师,就好像优秀的运动员都有一位好教练一样。这个导师会在练习过程中随时给予合适的建议。当然这也并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团队,对教学信息化来说,导师团队可能包括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和信息化教学专家
2、走出舒适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提到,完成一个认知发展必须体验从冲突,到调适,最终同化的过程。那人认知冲突点就是走出舒适区的信号,唯有走出舒适区,拥抱冲突,才能完成一次认知升级。
3、专注和投入的练习: 刻意练习必须是常态性、持续性的,每天花一定量的时间投入,练习的时候必须全神专注,摒除不必要的干扰。
4、即时反馈: 导师在练习过程最重要的是给予练习者即时反馈,精准指出可以有效改进的问题点,做得好的地方则给予正向反馈,增强他的信心,使练习者往成功的方向迈进。
"刻意练习”在信息化教学中有四件事是必须要做,而且应该时时去做的,品读、实践、深思和写作”四件事。
品读: 教师必须多多阅读教学原理著作和著名教育家的理论,特别是教育经典名著。阅读的目的在改变与调整个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能够脱离从“教”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进入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当然这里所指的品读并不单指阅读文章和书籍,也包括多收看信息化教学的优秀课例,在观摩中学习、提升。
实践:品读仍然是被动地接收新资讯,缺乏亲身实践,永远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所吸收的资讯永远不会内化成自己的教育观点和建立新的教学范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结合品读所学习的新方法实地进行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观察并验证新的课堂形式对比传统的差异。
深思: 每一次实践之后都应该对教学过程做深入思考,才能有效积累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经验。
写作:教学写作不必长篇大论,从课堂记录中发现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处理,或是针对学生个人或全体学习表现的长短期观察,都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这类型写作应该基于数据的挖掘,并且要写清楚从数据中发现什么问题,以及可以如何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