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创新》成为第一的终极战略25。
心智模式7:心智排斥多重身份。
朋友聚餐,会问吃湘菜还是本帮菜?不会说,吃湘菜也吃本帮菜。
假期外出,会问去海南还是就近玩?不会说,去海南也想本地玩。
要么和咖啡,要么喝可乐。不会有人即喝咖啡也喝可乐。
心智对具有多重身份的信息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为了更好的简化信息,心智习惯于把一个信息分配给单一的类别。
我们从小被训练成只用一只手拿筷子,一只手写字,而不是两只手都可以使用。这不仅仅是个人必须养成的习惯,也是集体潜意识的从众信息的简单化处理。心智下达指令,如果不遵循单个信息对应单个品类,心智会混乱,一只手的顺序被打乱,一桌人的用餐也会被打乱。
有一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拥有一个清晰的标签时,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评价较高。反之,当一个人具有多种标签时,标签会被破坏,人们对其印象会减弱。所以,一个牙科医生和一个全科医生相比,人们更倾向于一个专科医生更专业,所以,大医院的分科专业力量远远高于农村赤脚医生的全能力量。
达芬奇拥有众多的标签,是一个复合型的天才,但时至今日,在后人的认知中,达芬奇是一位的画家。
曹操是一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但1800年来,人们的认知中,曹操是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三国之魏王。
同样,一个品牌旗下有N多产品,但人们只记得最能代表的那个产品,如果记得越多,这个品牌代表品类的力量越弱。娃哈哈,从儿童口服液起家,扩张之后,纯净水、八宝粥、商场、酒店,但这些产品品类代表很弱,而非娃哈哈品牌的“非常可乐”“呦呦奶茶”“营养快线”独立品牌则在顾客认知里很强。
近年来,海尔品牌不再包打所有旗下产品,而是单独赋予品牌名各自代表不同的品类,发展越来越健康。
比较有代表的是宝洁公司,无论是自我品类创新还是收购品牌,都能做到赋予单个品牌发展,比如金霸王、南孚、吉列剃须刀等品牌都被宝洁收入囊中。
商业很现实,现实很残酷,很多大品牌即使知道一个品牌不能概括所有产品,但在利益、增长的驱动下,少有单个品牌只代表一个品类的。
苹果、特斯拉、微软、沃尔玛、麦当劳、可口可乐这些公司多品牌保持很好,但更多单一品牌逐渐倒向多产品矩阵。
小米品牌就是一个典型单一品牌多产品的商业案例,虽然雷军是一位创新和营销的互联网代表人物。
当没有品类创新的时候,不要启动一个新品牌,然而很多企业家为了创新而创新,启动新品牌,结果是失败。
当进行品类创新的时候,需要启动一个新品牌,然而很多企业家为了研发而研发,没有启动新品牌,品类创新也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