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霞,晚情关怀创始人
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延长了人的寿命,但是不分具体情况,甚至不顾老人意愿,让濒临死亡的老人在无谓、无望的抢救中痛苦地死在医院的病床上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这其实是过度医疗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在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却并不能让临终老人安详地离去。随着中国老龄人口与日俱增,这个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专业的临终关怀团队成员能够识别垂死前的特别征兆,理解垂死者的需求,懂得如何与垂死者交流、如何让他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照护而非简单地延长生命。从而提供更加专业、独特而完整的“舒适护理”。这样一种全新的居家临终护理,是完全不同于当前以治愈为主的医护体系的创新。
从人口和经济趋势看,中国的老人比例越来越高,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要也在相应增加。同时,有经济能力,能够支付临终关怀费用的家庭也越来越多。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是发展相应的服务。在文化传统上,中国人特别注重“落叶归根、养老送终”。
临终关怀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临终关怀的社会影响力的根基在于提高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费用,并且让病人舒服。临终关怀的基本目标是给病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包括亲人离世后的悲恸辅导。临终关怀对得到此服务的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从世界潮流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平均年龄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了慢性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或曰“老年痴呆”),这些老年人需要专业化的服务给予足够的护理,临终关怀服务需要相应发展。以美国为例,2010年,美国死亡人口的41.9%是在临终关怀服务的护理下离世,其中66.7%由家人陪伴死于家中,由此可见居家临终关怀服务社会影响的潜在规模。在今天老龄人口和经济水平都在增长和发展的中国,每年大约有750万高龄老人走向临终死亡。在山西省太原市,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50万,而且正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每年因为癌症死亡人数约6000人,其中为数众多的是老衰病人,而全市51家养老机构总共仅有约6000张床位。由此可见,集中化的养老机构和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发展居家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迫在眉睫。
第二,临终关怀服务能够为家庭和社会节省大量资源。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个人一生医疗费用的一半用在了生命的最后一年。同时,美国的相关统计显示每个进入临终关怀系统的病人平均节省达2,309美金(其他一些统计则显示节省5000美金)。在中国,临终病人住在医院的费用相当高。例如,在太原除去住院费用外,家庭雇佣的24小时护工陪护费已经达到一个月6000元。而且医院的养护环境非常差,除了有限的单间和两人间外,大部分都是5人到8人间,老人身心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护理。居家服务的临终关怀团队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护理而且降低了费用,这也从经济方面说明了推广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但是,在算经济帐的同时有必要消除一个误解。临终关怀有时被误解成为了省钱、省事,而没有让病人得到应有的治疗。但事实上,真正得到身心照护才可以延长垂死者的寿命。一项对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那些接受症状疼痛控制缓和治疗和护理的患者通常比接受癌症化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抑郁更少、接受更少的不必要的临终抢救,并且平均多活3个月。
第三,发展临终关怀的最基本目的是提高了病人和家人的生命质量。生老病死其实是个自然现象,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可以找到最好的方式迎接死亡的到来,如同全家人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一样,如同整个社会重视和提倡“优生”一样来面对和正视“优逝”。正如美国著名健康顾问、Studer集团创始人兼Baptist医院院长QuintStuder先生所说:“我们做临终关怀不是因为研究数据,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We do not do hospicebecause of research data, but because it is the right thing todo.)。临终关怀不仅事关临终者的生活,而且体现家人和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完整生命,一家人能够正视生命的最后部分,必然深刻地影响周围的人如何看待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中国传统讲“落叶归根”,特别重视“养老送终”──人间重晚晴。老人在自己家里跟家人渡过最后的时间,这是最人道的送终和最安详的归根。老人在住院中离世,很多时候其实是现代社会对传统的背离。临终老人送到医院,在无谓的、甚至违背老人意愿的抢救中痛苦死亡,是对老人的不尊重;不送到医院不被抢救,子女被视为不孝;留在家里得不到专业的护理和指导而死去,更被视为大不敬。专业而充满爱心的居家临终关怀可以突破这个两难,以现代的方式回到传统,让传统的“孝”文化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当前,虽然专业而充满温情的居家临终关怀在中国还尚未出现,但是这样的服务在精神上其实是非常契合我国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必将被社会接受,并且以现代的方式弘扬传统。因此,临终关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事业,也将会带领更多的社会企业投身此项利国利民的福利事业中来。
注:本文有参考引用相关资料,在此不一一列出,一并感谢。
(2013-08-06 1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