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谈论缺点、错误、不佳表现很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常激起防御性攻击。
直接沟通、坦诚表达,目标指向问题本身。使用陈述句,不总结、不用形容词、去掉修辞就能大幅降低言语的攻击性。
在亲子关系中,成年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04月28日 从情绪到问题
晚上,和女儿讨论了她近来的学习效果和精神状态,最近两天有些反复,我希望通过对话帮助她找到原因。
谈论缺点、错误、不佳表现很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会激起防御性攻击。化解的关键在于成年人的自我控制。
我并不认可单纯的情绪控制,被控制起来的情绪不过是暂时转移或隐藏,没有疏导,反弹和爆炸是迟早的事,烈度可能更大。
或者,用关注与觉察替代控制会更好,向内关注自己的情绪、向外觉察对方的情绪,看到隐于情绪背后的东西,思考真正触发焦虑的是什么?找到根源就能有效缓解焦虑。
今天,我再次看到在亲子关系中,成年人管理好情绪可以取得怎样的就果。
谈话指向吴育清的课程,这是第二期数学课,为期40天。到今日已过去三十多天,女儿一直缺乏上一期那种高度亢奋,不良情绪发生的频率增加,课堂多有抱怨和烦躁,专注力也不够。
昨天下午在望江楼喝茶,她一边上课一边打游戏,说太简单了,一直等小学生,无聊;今天又在上课的时候刷朋友圈,开心大叫,“风哥明天又有聚会,快看我们的聚餐群!”我不认为这是学习和课堂当有的样子,我希望帮助她找到症结。
当然,这是危险话题。
刚一涉及课堂状态,女儿本能就戒备上了,几个反问连珠炮般抛过来,语气和身体都是僵硬的,脸上怒气浮现。
我深吸了一口气,提醒自己关注情绪,她的和我的。想一想,如果我被问到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有怎样的情绪?生气之外还有没有其他?
我在心底提醒自己控制、不要发火,告诉自己今天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把谈话进行下去是第一步。我问自己:为了达成目标,怎样提问?用哪些词语更不容易触发情绪?
我得忽略她言语中的尖锐,把被冒犯的感受丢到一边,尽量让自己语气平和,只用陈述句,不用总结性词汇,不用形容词,去掉修辞,只讲看到的具体事件,这些事带给我的感受,包括我的焦虑……
我控制了怒火,我的冷静让女儿的怒气打到棉花上,没有反作用力,她也慢慢平和下来——后来,女儿告诉我,一开始她的确想发脾气,看到我在控制怒气,也就在心底提醒自己不要发火。
情绪走了,理性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问题才能被看见,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不错的沟通。
女儿说:这一期课程,吴育清老师把上至高中生、下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拉到一起讲函数。我觉得这样差距太大,小学生学得吃力,我们的进度又太慢。每次上课我都要等小学生,小学生那么多,经常十多分钟无事可干,但又没办法做其他的,指不定几时就会被叫到。我的时间哪么紧,还有那么多学校功课,我耽搁不起,心里焦得很,的确有些不高兴。等待的时候太无聊了,时间太碎片了,没法写作业也干不了别的,就打打游戏、刷刷空间,和同学聊聊天啥的。
一开始,我以为和上期课程一样,由简入难,前面松,后面就能紧张起来,但这次不知道是不是小学生太多,拉不动,课程到今天快结束了,速度仍然起不来,仍然每节课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无聊地等待。这太耽搁时间了!
另外,群里明显有几个孩子是在父母的强迫之下学习的,心不在焉,更拉慢进度。如果孩子不愿学,父母强迫学习有意义吗?
女儿的思考有她的道理,我想了想说:这样上课,年龄差距这么大,对所有人——无论是作为老师的吴育清还是作为学生的你们,都是第一次,也都是考验。尝试,就有风险;也意味着课程不一定成熟,既然不成熟,遭遇困难是一定的,需要你们共同去面对,老师和学生,你们在同一个团体,问题是大家的、困难也是大家的,并不都属于老师。只是,面对困难,脾气解决不了问题,思维要集中到解决问题上。
其实,你完全可以直接和吴育清沟通,坦然把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讲出来。你遇到问题不说,他不知道,问题仍然会持续。你说了,他知道了,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早说出来早解决,我想,他也需要这样的反馈。这既是帮助他,也是帮助你。更何况,就我的观察,吴育清是一位能够接受意见的老师。
女儿表示愿意尝试。
我最后说:马上就五一了,五一之后你要返校。但你又说返校就是尝试一下,还是想向学校申请在家上学。事实上,在家上学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要求绝对自律的学习模式,很考验人,你体验过,应该知道,在家上学一不小心就会流于放纵。前段时间,我对你的信心比较足,觉得你能管好自己,但最近几天的状态的确不那么好,我又有些犹豫,不知道长期独自在家,有效学习能否持续?今天和你沟通,是希望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觉得,你也需要想一想这个问题,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再来决定要不要在家上学?
我能同时看到女儿的进步和问题,问题会带来焦虑。
必须承认,人会本能地追求确定性,讨厌和避免不确定性。确定性带来安全感,即使仅仅是看上去的确定也有这样的效果。事实上,人类未必有那么喜欢变化,追求刺激也倾向于一时的、肉体的、感官的,内心深处,仍然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确定、稳定与安全。
女儿在家上学,检验她的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检验我面对不确定的心理能量,这二者相互影响。如果她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足够好,我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效,内心安稳,支持她就更少疑虑。
女儿近两日的懈怠加重了我的焦虑,尽管理智上知道人不可能长期高强度工作,需要休息,但我仍然不太能够接纳她那些时常发生的小毛病。好在接纳情绪的能力在提升,越来越能将思维集中到问题本身;可以自控不发怒,改变交流策略,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PART 02、好好说话
晚餐时,我们共读了一篇文章《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
起初是用于自检,却在其中惊然发现了女儿的影子:爸爸在开车,我坐在后座。也不记得爸爸问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我回答的是:“不然呢?”车里沉默了2秒。我听到爸爸猛吸了一口气,又深深叹了出来。我知道我错了,我没有道歉。
“不然呢?”也是女儿的口头禅,这容易激怒我。走向社会,这样的表达同样会激怒其他人,这肯定不是一种好的沟通模式。
我在她身上看到我和她父亲的影子,作为和她朝夕相处的人,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
今晚的第一个问题解决得很顺利,女儿恢复平静,已能坦然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毛病,她说:“但我好像已经形成了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冲口而出,读到文章发现是问题,但还是不知道要如何改?”
我们约定相互提醒,一起改进。
半个月前,在解决母女间的矛盾与冲突时,女儿的首要指控就是,我不好好说话,好质问、讥讽、打击。
这是我的问题。
习惯源于环境,没有学会好好说话,也缺乏反思,等到惊觉,已成习惯,并于日常交流将这样的沟通模式传递给了女儿。和女儿一样,我也想改却不那么真实地知道从何改起?
明明很爱、很关心,却不懂得表达——暗讽挖苦式揶揄,正话反说式教导,习惯性打击否定,这很容易发生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激起情绪,让大家都很受伤。
除了习惯,还有观念,普遍有一种很糟糕的看法:把你的问题告诉你,你才知道要改;让你痛得越深,你才长得了教训。
这特别容易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亲子关系中。
无论教育还是文化,我们缺乏对“情绪”的看见,更谈不上辨识和接纳。在价值排序中,情绪显然不被重视,放在了具体事务,比如:菜烧糊了、考分低了、上课不认真了、桌面乱了、碗砸了等等的后面。
但其实,情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好好说话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关键。
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决定孩子的情绪和事情走向,今晚和女儿的谈话让我清楚看到这一点,当我管理好情绪,改变说话方式,问题才得以看见和解决。
这并不表示我就能够管理好情绪,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晚上、特别一开始,忍得很辛苦,反复在心里提醒自己控制、控制、控制,慢慢地,效果彰显,才轻松起来,进入有效沟通。
有了今天的体验,以后就能做好吗?
也不一定!发现问题,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是,每一次做好都能给到自己信心,下一次就又可以进步一点点。
改变的过程,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老师——彭小华。与她的近距离相处给到我直观感受:这句话原来可以这样说,那句话那样讲居然有这样的效果!
我很鲁钝,仅仅知道理论,理性上明白、缺乏切身体验,修正起来困难重重。小华极少直接批评人、特别是批评成年人,但她的言行已是最佳示范,帮助我发现,和她的每一次对话都能照见我自己。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如果希望孩子学会好好说话,作为父母,我们只能从自己开始改变,建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耳濡目染中学习控制情绪、好好说话,以及其他希望他们改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