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我们经历外在刺激产生的一种身体感受的外在表现。因为这种感受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刺激源产生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又会让我们作出不同的行为,从而导致了事情的发展走向,影响着我们的关系。
我们给孩子相处时的情绪状态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自出生以来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就是哭泣,在哭闹里常常将妈妈的情绪逼到崩溃,有的妈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愧疚 :我竟然都不知道她想要做什么,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为她做什么,我没能照顾好她;我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她发火了。这样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会让妈妈们焦虑,感受到压力,让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时而欢喜时而忧愁。亲子关系也开始在“我是为你好,你怎么不懂”的情绪勒索里走上了越来越疏远,彼此之间越来越不了解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不仅没有看见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去看见孩子的情绪,没有看见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和支持。
我们都曾经看到过或者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孩子有情绪时刚开始自己还想着怎么安慰,然而越安慰孩子越哭,然后自己也越说越觉得孩子不懂事,最后就是成人和孩子都在情绪里出不来,场景都是惊人的相似:孩子在哭,你在生气。这种情景里当孩子有情绪时成人也会有情绪,在这种情绪共生里,我们需要去深入看见自己的情绪在诉说什么,这里藏着一个我们自己经由自己的童年经历而产生的情绪记忆,你的孩子现在的这件事只是让你的情绪重新回到了自己小时候,在相似情景里有情绪没被看到的那个状态里;随着自己情绪的产生虽然是在安慰、讲道理,但是它已经默默的演变成了你和孩子间的情绪对抗。
想想看一位一天都在家带宝宝的妈妈,难得在他专注玩玩具的时候想要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刷个抖音或是看会电视,做个文件……然而没有五分钟,你三岁左右的孩子就在你身边不停的出现,你告诉他:妈妈正在忙,等会陪你玩,孩子短暂的走开后,又想出各种理由出现在你身边,在你眼前晃,这时候你开始烦躁,音量提高了但还是克制“等一会,马上就来了”,孩子不放弃最后就是你妥协了然后来到他身边陪伴他,脸上带着不满的居高临下的看着他。
我在这样的情景里发现了一个秘密:当成人自己带着烦躁和生气去告诉她我正在做什么请你等待,她会一直继续不依不饶出现在你身边,然而当我专注的看着她的眼睛,平静的去说同样一句话时效果是不一样的:你能够静下心来听到她在说什么,觉察到她的需求,你也能尊重自己的意愿,双方在彼此尊重里去协商如何解决。
看见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能够让沟通在接纳里,平和里达到想要的效果,情绪的表达同时也是在表达爱,孩子通过这份表达看见一份真实,学会认识和面对,调节自己的情绪。看见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让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