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完全不明所以,了解完背景之后,读第二遍才明白了大意。继而读完《古文鉴赏辞典》里面由汤贵仁所写的品鉴文章,才略能领会其旨趣。“《送穷文》仿扬雄的《逐贫赋》,意蕴上寓庄于谐,文字上寓谐于庄,最能体现韩愈奇崛文风。”
这篇文章借由“送鬼”这一传统习俗,通过与作者虚构出来的“穷鬼”进行一送一答,再问再答的方式铺展而开,表达了韩愈不屈从于世俗,坚守刚正不阿,遗世独立之人格的高洁追求。以“送穷”为始,最终以“守穷”为终。文中的“穷”,主要是指人生的困境,而非现在意义上的物质上的贫穷。所以,全文的主旨是,为了坚守刚正不阿,不媚俗取势的独立人格,即便陷入困境也绝不畏缩。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坚守初心”。
在写作上,本文最大的风格是寓庄于谐,即将深刻的道理用诙谐的语言写出,行文生动活泼,不至陷入枯燥说理之境地。在文字技巧上,以俳句韵语为主,间以散文句式,读来既工整又不失之于单调。
虽然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校注》一书中对本文颇有质评:“总之,文字不模仿则已,一践前人故步,虽具倚天拔地之才,终不能摆脱范围,但能于辞句机轴少为变易而已。”他意指本文欲送穷,实守穷的立意结构与扬雄的《逐贫赋》类似。但是,在我读来,他这种与虚构的形象对话的为文技巧还是很有趣的,虽然这很可能也是在模仿《庄子》里的写作手法。但模仿并不足以作为抹杀一篇精彩文章的罪证。
送 穷 文
韩 愈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1),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途,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左弓右广,念,kuo)风(2),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3),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这几句描写非常形象。用听觉,内心的感受,以及那种如梦如幻般的体验,描摹出“鬼”的形象。)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馀: 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4),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反应出作者始终秉持自己信仰的正直人格。)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5)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6)?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借“鬼”之口,自述人生中的三段穷困之境。这一段为了调配韵律,大量使用倒装表达。)
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铺垫下文中的五种穷的面目。);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动手则惹祸,出口就犯忌讳,这种表达方式我觉得很是新鲜。)。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 矫矫亢亢(即指刚正),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 傲(不重视)数(术数)与名(典章制度),摘抉杳微(深远精深之旨),高挹群言,执神之机(掌握神髓机要)。又其次曰文穷: 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写文章自出机杼,风格奇崛,不效时俗,但求自己喜欢。)。又其次曰命穷: 影与形殊,面丑心妍(这两句自嘲很是有趣。以后可以借用起来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 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置我仇冤。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此处实是讽刺世人求一时之利的小聪明,而将人生的大道理抛诸脑后,表面上聪明,根底上实乃愚蠢至极。)。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于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这四句太妙了!)。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子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虽以送穷开篇,却以保穷收尾,在文意上造成波澜之势。)
〔注〕
(1) 糗(qiǔ): 干粮。粻(zhāng章): 粮食。
(2) (kuò扩): 张大。 风: 乘风。
(3) 砉欻(xū xū须需): 声音细碎。嚘嘤(yōu yīng忧英): 声音夹杂。
(4) 我叱我呵: 即呵叱我。
(5) 齅:“嗅”的古字。
(6) 不(fǒu否): 同“否”。
按:按照古代传说,高辛氏之子死于正月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日),他一生艰苦,人称“穷子”。为了纪念他,人们在这一天以稀饭、破衣来祭他,亦称“送穷”。
我突然好奇古汉语中“电”字是什么意思,查一下百度:最早见于甲骨文,古文字“电”为会意字,本义是闪电。再看一下电字在各种字体中的变迁情况,颇为有趣:
“申”是“电”和“神”的本字。古文字“电”为会意字。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知申是古电字,电则后起之分别文。”
申,甲骨文(图A)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霹雳、朝各个方向开裂伸展的闪电。当“申”的“闪电”含义消失后,金文(图B)在“申”的字形基础上再加“雨”另造“电”代替,强调“电”与雨天相伴的霹雳天象特征。篆文(图C)误将金文字形中劈雳形象写成“申”,误将金文字形中霹雳两端的杈枝形状写成两手形状,导致霹雳的形象消失。隶书(图D)将篆文字形中的“申”写成“电”。简体楷书“电”省去正体楷书(图E)字形中的“雨”,又恢复到“申”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