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在教材选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直奔主题,今天就散文教学教什么聊一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课堂实践。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散文教学的问题及策略

1.散文教学所处的困境

(1)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

中小学语文课,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中小学阅读教学,所教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面对这种现状,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关键。

(2)散文解读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几近阙如。

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关键是合理的文本解读。合理的文本解读,基于文学理论和文章学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于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散文教学可资参考的,除孙绍振教授的《散文审美规范论》等少量论著外,主要是孙绍振教授、钱理群教授、王富仁教授等在解读一些散文文本时所显现的解读方式。

2.对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1)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其实是阅读教学的通则。

阅读教学所说的课文,与其他科目中所说的“课文”,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课文”即教材的一章一节,“课文”仅是学习材料,而不是学习对象。地理课的学习对象,是地理现象及自然规律;数学课的学习对象,是数学的定理、定律;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对象,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体育课的学习对象,是对健康的关怀和肢体运动的技能。在这些科目中,教材中的“课文”,即论述学习对象的文字,是学习的一种材料、一种途径、一种媒介,而不是学习对象本身。换言之,教学目标不是记忆、感受、解释和运用这些表述学习对象的文字,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字去记忆感受、解释、运用它们所指称的学习对象,如地理现象及自然规律,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等。学生通过另一种教材,通过论述的另一些文字,通过“课文”以外的另一些媒介,通过“活动”等另一些途径,也能够学到他们需要学的东西,有时还可能学得更好。

但缺少了教科书中的课文,绝对上不成语文课。在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以现在六年级所学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七年级所学的《心田里的百合花》,八年级所学的《安塞腰鼓》为例,这些课文,都是独特的文本,是任何其他媒介如电影、图片、实物等都不可替代的;是任何与“谈论勇敢”“珍爱生命”、“百合精神”、“安塞气概”等内容相关的其他文章都不可取代的。学生对这一文本的阅读、理解、感受包括对特定文字所传递的人文精神的感悟,对表达独特思想情感的语句中所显现的语文知识的理解——是通过任何其他途径,如戏剧化表演、主题讨论会、各种资料展示等所不能拥有的。概言之,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2)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语文教学界所说的“文学性的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古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纯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的区别。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如同新闻通讯,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如同论文报告。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

换言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幽径悲剧》中对古藤萝的喜爱、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是90岁高龄的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情感和思绪。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机心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来体现。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文学性的散文”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区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要指向文章的外在,指向客观的言说对象:它们所论述的道理,是否成立?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如所言?而成立与否、是否如实,有公认的判别依据;之所以写论文、发新闻,目的就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

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里”,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和散文教学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3)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笼统地讲,包括“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两个方面。学生的经验,与作者所传达的经验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教学的起点,也表现在阅读教学的终点。换言之,学生不可能“具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无论是阅读之前、阅读之中还是阅读之后。不但是学生,任何人,包括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具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

由“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是作者的独特经验,《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是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也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而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

作者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也就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3.所面临的问题

“两个向外跑”,就是指散文教学的积弊——“脱离文本现象,原因有两点:一是忽视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体认,二是漠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准确体认作者所抒发的感受,恰恰需要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读品味,这二者是统一的,是一体两面。

“走到课文之外”,也就是走到了“语文”之外,所谓“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这是因为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把作者的言语表达当作跳板,或者仅仅关注其“所指”,而漠视其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或者把章法、表达方式、语句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认知情感”分割开,而演变为语言表达的所谓“知识”、“技巧”。

4.散文教学的对策

(1)阻截:限制散文,逼使语文课程教材中语体散文的比例大大下降。

(2)分流:以读法为纲,细析小类,分化散文,把已经能明确解说的文类,从“文学性的散文”中剔除而专门对待。

(3)正面应对:即关注“散文”文类的解读方式,强化文体意识,不同体系的散文作不同对待。

解决散文教学问题的对策之三是“正面应对”,即关注“散文”文类的解读方式,强化文体意识,不同体式的散文作不同对待。这里有必要先厘清三个术语:文类、文体、体式。文类即文本的类别,每一文类都拥有其特殊标志被赋予了某种足以使其相对独立的性质;这些标志试图指示出某一种文类独一无二的身份,以便让它的家族成员共享一种相似性。每一种文类都由主导性的结构统一支配着其他结构特征,例如中国古典律诗的格律就是一种主导性结构。文类,许多时候被称为体裁。文体,文体学界对文体有多种定义,但可概括为文体是“表达方式”或“对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

文体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就是指文学作品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体式,是指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也就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

从构成上讲,体式是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性质上讲,体式又是文本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具有某一类文本的共性特征或类的特征,又必然具有其个性的、独特的表现形态。由是观之,这三个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文体是核心。就文学作品而言,文类强调的是文学文体的共性特征,体式侧重于文学文体的个性特点。

厘清这三个概念,对我们开展散文教学有如下启示:首先我们要关注散文的文类,强调文本解读要采取与散文文类相匹配的解读方式,通俗一点说,,就是把散文当成散文读,不要当作其他文类读,尤其不能当作实用文章读。

其次,我们要强化文体意识,关注和借鉴散文文体研究的相关成果,以求形成可依循的相应的解读理路,只不过这方面成熟的理论资源较少。

第三,细化文体研究,依据体式探寻可操作的具体解读方法,也就是读出一篇散文所呈现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散文教学所处的困境,也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几乎每天都要遭遇的困境。为中小语文教师提供散文解读的抓手和工具是我们的愿景,在此,也呼吁文学、文章学、语言学专家伸出援助之手。如果多个学科的专家协同作战,相信这困扰我国近百年的散文教学难关终有被攻破的一天。

二、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

1.散文的文类特征

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无特征”

(1)散文“被剩余”

“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框里。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

(2)散文“无规范”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现在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

2.“文学性散文”的着眼点

(1)“文学性散文”的内与外

(2)“文学性散文”的主体与客体

(3)“文学性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4)“文学性散文”的言和意

总结如上图:

归结为一点就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一位”作者其独特感觉和知觉的所见、所闻,“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所思、所感。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谋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流露心扉的语句,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

3.散文阅读的要领

(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分享,即“和别人分着享受”,分享的前提是区分人我。散文中的所见所闻,是别人的所见所闻;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别人的所思所感。这个一定去区分清楚。

分享不是“占有”、“具有”。我们不能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具有”作者等同的经验,无论是阅读之前、阅读之中还是阅读之后。所谓“分享”是体察,是认识和理解;世界上还有这样意中人,有这样一双眼睛,他们能看到这样一种人、事、景、物;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有这样一腔情怀、一种情调,他们能有这样的感受,有这样的思量。

(2)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体味必须细读。体味必须仔细领会。体味是体会、寻味语言的滋味、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A.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善小品学术礼记等。

B.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方面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C.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思路。

(2)“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A.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B.现在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于现代散文。

C.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语言。

(3)“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A.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活动。

B.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C.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D.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4)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A.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B.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C.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D.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三、散文的特性与教学内容的开发

1.散文的文体特点

(1)“形散神不散”的再认识(负面影响)

A.造成对散文的样态和体式的忽视,阻碍对一篇具体散文文体个性特征的关注。

B.重点落在对“神”的挖掘上。

C.对作者情感的体认与作品语言的赏析,人为地割裂为两个教学环节。

D.用“形散”涵盖不能解释的问题,牵强附会地解读。

(2)散文的中间

A.散文的一段连接着小说,另一端连接着诗歌,是处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体。

B.散文反应的往往是一定生活中的某个时空、情绪或思考的片段过程,具有中间性。

C.散文的本质特征是抒发作者个性化的情思。

2.散文教学内容的开发

(1)散文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原因

教材的原因和教学的原因。

(2)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

辩体:辩体就是熟悉散文的整体知识,确定该篇散文的大体属性。

识人:识人就是弄清该作家的创作再整个散文谱系中居于什么位置。

“断文”:断文就是发现一篇散文的具体特点。

教学点的选择:选择原则,一是合题,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二是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尽量多的启迪帮助;三十趣味,使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

四、散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设计

1.倡导从教学内容角度备课

就是“我先教这个内容,再教第二个内容,最后教第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逻辑关联就构成了教学的流程。

以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为例,经过共同备课得到的共识:

(1)本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不仅反映了他对老北京风俗文化的透彻理解,而且还凸显了他观察事物不偏不倚的态度。

(2)这篇散文作者无意褒贬,作为摄影集的序言,确实有介绍的成分在里面,主要写作特色是客观的呈现与刻画。

(3)教学目标不能放在对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的理解上,不能定位于筛选信息,最要紧的地方是汪曾祺的语言,要把品味语言而不是把情感本身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

(4)了解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特点是指汪曾祺善于从北京方言尤其是日常口语中寻找资源,加以化用融合,没有斧雕痕迹,自成一体,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大家还记得上次分享的这个表格吧,我们来看看《胡同文化》的备课模块:(出示相关图片)

2.品味特别的语言,体会特别的情味

以将军晶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环节设置:(出示相关图片)

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自由朗读,思考:萧红想起了什么呢?即了解文中表面上写了些什么。

(1)萧红小时候在园子只是玩吗?有没有做什么事?

(2)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事,她还想起了什么?

(3)难道园子里面就这些昆虫和小动物吗?

(4)可以概括得更简短,想起来园子里面的人、事、物。

第二个环节:划出特别的句子,通过诵读感受特别的句子蕴含的特别的情感。

(1)你们觉不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话很啰嗦,尤其是排比句,划下来。

(2)萧红反反复复地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

(3)反反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对里面的倭瓜、黄瓜、玉米有什么感觉?

(4)再找一找,还有一段话也有一些反复的味道,划下来,再来反复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第二个环节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个性化的表达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优秀散文的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亦即特定的言语形式传达特定的言说内容。情感、思想之于语言文字,恰如蜜之于花,盐之于水,融为一体,因而散文阅读不能脱离这些语言本身去凭空感受,甚至主观臆想。教师在散文教学中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语句,为学生真实地感受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作者情思提供支架,并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清晰化、合理化。

第三个环节:找出”我“胡闹捣乱的几件事,补充《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加深阅读感受。

(1)捣乱、瞎胡闹、调皮,她做了什么事让你们有这种感觉呢?找出那些事,标上序号。

(2)老师读:“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问学生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呈现《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祖父的笑,觉得祖父是个怎样的祖父。

(4)有发现没有,萧红不仅仅再回忆园子里面的人、事、物,真正怀念的、回忆的,是人给她带来的自由、快乐。

第三个环节设计意图:

上述环节,表面上是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形象,实际上落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执教者采取了听读的办法:一是听老师读文内祖孙对话的一段,二是听老师读《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笑”的一段文字。阅读散文,要领是通过品味作品精准的语言,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的体认。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体认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老师就需要提供一些支架,或搭建一些台阶。上面课例中,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似乎已经能够体会出祖父的慈祥和蔼,老师可能觉得还不够,所以又补充了一段《呼兰河传》中对“祖父的笑”的相关描写,但这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体认作者所传达的那种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怀恋,这一点,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老师做了明确的总结。

第四个环节:补充相关资料,期待学生读出新的感受。

(1)问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猜猜看,她长大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

(2)当你们了解到萧红长大后的生活时,再去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个课例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把对特别句子的诵读转化成对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感受。

(2)有目的地让学生充分地读文。

(3)抓住文本体式特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3.我的设计《手指》为例

教材说明: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选自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2课。本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主题,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学情分析:

以学情定目标,本次选择丰子恺的《手指》一课,具体到本节课的学习上,主要想从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不同的学段会有不同的水平。经过上述分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学生的课堂起点,通过环节搭建台阶,最终有效落到学生的写作上。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认本课中“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本课中“拇”“搔”等15个生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互配合才能力量更大”的道理。(教学重点)

(3)感受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直接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准备好的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这一部分指导学生介绍作者,根据自己的课外积累在课堂上分享,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对于丰子恺的作品学生并不陌生,针对于本课而言,学生回顾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一节课中直接导入,通过询问检查预习,掌握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水平,为整节课做好准备。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多数为直接导入并且通过简单提问了解学生的课前阅读水平,这一点我们直接借鉴过来了。

第二个环节:

走进文本,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

王荣生教授说:备课要“以体式,定重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篇课文是丰子恺的一篇散文,语言风趣幽默,根据文章的特点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感受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基于学生对此类散文的初步接触,明确了设计的起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先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再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中间的台阶就是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品析逐步推进。这一部分对五根手指作用的认识和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就是中间的第一个台阶。

于老师五重教学中的“重感悟”,在这一环节有所体现,通过指导朗读,在品读课文语言的同时,重点感悟课文中特殊的修辞语句——排比、拟人、对比、反问等句式的用法,从而总结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中心思想。

第三个环节:

第一课时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

王荣生教授在指导老师备课的时候关于课后有两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到了什么?我是怎么知道的?这一环节的课堂小结部分,通过上面对整节课的朗读与感悟,课文的结构自然明晰,启发式的提问学生能够总结出“总——分——总”的文章结构,通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简要概述也能够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掌握。

于永正老师“儿童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始终铭记于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悟文本,这一课时的学习是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掌握文本的内容,课堂小结也是学生在自读自悟后的感受,学习的规律即是如此。

第四个环节:

点明中心,你最喜欢哪根手指,为什么?重点感悟最后一段的双层含义。

设计意图:

王荣生教授谈到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在这一环节中,聚焦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谈论课文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是建立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言语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的情况下谈论自己的感受,从而生成独特的理解。

第五个环节:

迁移写作,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写作训练的过程深化了阅读成果,调动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议的机会,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和对文字趣味性的感受,已经激发了学生尝试的欲望,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容来写,既是对文本的理解巩固,又是一次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机会。这次练笔从确定练笔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中心,进而迁移课文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仿写活动中逐步习得方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于老师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这一课的课后本身设有小练笔,在讲完课文后紧接着当堂练习小练笔,对课文的表达方法和风趣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起来。

整体反思: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怎么教》谈到,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具体需要完成四个步骤:第一步,认识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谱系;第二步,知晓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谱系上的位置及其个人的风格;第三步,分析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确定其教学内容;第四步,选择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侧重的教学内容。把这四步走通,然后才可据此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过程,四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为“辩体”、“识人”、“断文”和“定点”。

结合到这篇课文中,首先确定《手指》是一篇散文,作者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

第八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主题,《手指》这篇课文在此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这也是这篇散文作为课文的重要意义。为此确定了以上教学内容,通过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并将重点放在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语言风格,最后落实在学生的写作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