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也可能是自我叔叔从部队上复员回来给我带了几本连环画后开始的吧,然后读书就成为了我最大的爱好,没有什么目的,纯粹是喜欢。
那时候特别喜欢赶会,因为每次都可以被允许买两本小书,回来后便奉为至宝,几天后再和其他的玩伴交换,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兴趣盎然。
我们村有个光棍汉叫老金,经常在我的邻家串门,只要是来的时候就有许多人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有神话传说,有官府断案,反正是只要是老金说的都爱听。当时很羡慕,怎么人家肚里就有那么多的故事呢?谜底在上四年级的时候让我知道了。他有个弟弟和我同学,一次我上他家去玩耍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他家里藏了许多发黄了的书,我央求看一本,他随手给了一本《秋海棠》。之后我看完了就去换,一年的时间我看了《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与黑》等,全部是繁体字,看到高兴处的时候就懒得查字典,猜它的意思,看过一段后不知道念什么也能知道故事的脉络,到现在也是一些繁体字能认识但是不会写。那时候自己一个人看书也不知道害怕,也是从小胆大,9岁以后就自己去外村看电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我还记得看书时比较恐怖的一段就是《秦琼打登州》,即使现在看来,书中的描写都很暴力和血腥,但那时也挺了过来,可能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考高中的时候,叔叔骑车带我来县城,一个老乡在卫生局当干部,就住在了一座空房子里。房子没有吊顶,晚上一直是落虫蠕的碎木屑,第二天上午考完试后和同学进了城里唯一的一间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聊斋》,晚上便一直看到睡着。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个图书室,每天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我便去排队,几乎一天看一本书,和图书馆的张老师混的特别熟直到现在,那年她儿子结婚还专门邀请我去带的娶亲队。看了神话故事,看了童话,看了《前后汉故事新编》,也看了捉鬼的《钟馗》,还有许多像《红旗谱》、《女游击队长》、《桥隆飙》等,直到后来再也没什么可借。高二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个卖废纸的,也就是收集的一些不用的表格但是反面可以做练习,比买个新本便宜了许多。我们教室紧邻学校大门,那时管理不是那么紧,就是课间也可以溜过去看看。后来小摊上增加了许多旧书,还有一些过期的杂志,于是,《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成为每次买书的必须。
在师专上学的时候除图书室外还有个阅览室,每周三下午开放,只要不是专业课,我便在点完名后溜进阅览室。那个阅览室是开架的,看书随意拿,只要看完后放到原来的位置即可。那时看了《七剑下天山》,以后便与武侠小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看完后,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15部小说便一马平荡,再了是古龙的系列小说,最后是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和《神州奇侠系列》。在图书室借的书一周后绝对要还的,可有一次我弄丢了一本《呼啸山庄》,到别的书店也买不到,只好用别人的图书证来借,一直到后来去北京实习的时候才买了一本还上解禁了自己的借书证。
参加工作后读书少了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还是高中时的图书馆,和当学生的时候不同的是不用排队而且可以一次借好几本书。但备课、上课、看作业、辅导、打牌、喝酒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专门静下心来读书已经是很奢侈的要求了。再后来有了孩子,晚上的睡眠都不能得到保障,那时我说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愿意转为一头猪,因为猪吃饱了就能睡觉,可见对睡眠的渴求。
外出的时候购书还是比较惬意的,即使中午不吃饭,也要选两本自己特喜欢的书带回来,之后是看完书后炫耀,接着是这些书传了出去,然后不知所终。
后来办公室的电脑联网后,很少在外面买书了,一是外面的书贵了起来,再就是从网上随时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书,花钱显的很没有必要。在教务处工作,平时还有许多推销资料的来,只要想看什么书他们都能搞到,但这些商人太势利,最后只有拒绝他们提供的哪怕自己特别喜欢的书。
这几年看书更是少了,也许杂事太多,但更多的是没有了读书的心情。前几天在整理杂物的时候翻出了几年前看过的一本《论语》,仔细看了几段后竟然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感受,看来读纸质书和在电脑上看书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在一个窗外沥沥小雨的周末,趴在被窝里,读自己最喜欢的书,感受作者的呼吸,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旅行,一起激动失落和幸福喜悦。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