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拜读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时,随着陈蕾老师的第七讲,“抢权”与“挑人”的艺术时,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浅谈一点点体会。
并于“抢权”,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教师教学的互动手段大概都是请学生举手,再从举手的人里面挑一个或两三个人来回答问题,而这几个人通常是最快举手的人。而他们往往是班上接受能力最强,学习最认真的同学。有了科技工具之后,老师就改用抢权功能,学生可以按下遥控器按键来抢作答权,抢得作答权的人再以口头回答。
每当老师启动这个功能,就会看到学生兴奋与专注的神情,因为这项活动包含了科技互动和教学中最重要的口语互动。
但是“抢权”跟举手回答一样,通常只有班上程度较好的学生会抢权,因为他们知道答案,学习较落后的学生则被动地不参与。课常上,我一般会使用一到两次,以免自己被“学生好像都会了”的假象所蒙骗,以为这些抢到权回答的学生会了,就表示所有人都会了,其实那些落后的学生才是真正需要特别关照的。
而“随机挑人”则是一般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老师会随机挑学生来回答问题或上台做练习。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挑中,所以激发之前常规课堂中,常开小差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课堂,以免被挑中时,回答不或而让自己难堪。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在课常上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效果明显提高。
随机挑人和个人抢权在效果上,以挑一个人来看,结果都是一个学生获得回答的权利,但实质却有很大的差异。随机挑人使每一个人都有被挑中的机会,可以制造全体参与感,个人抢权则是有意愿参与的学生才有机会。
所以我觉得“随机挑人”,无论是挑个人或者是小组,都是课堂上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而“抢权”则是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调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