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一块儿聊天,经常会聊到身体状况。
其中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就是脂肪肝。
有的朋友会说,我身体挺好,就是有点轻度脂肪肝;有的朋友会说,我这么注意,都吃素了,还检查说我是脂肪肝一定搞错了;
还有的朋友会说,我有脂肪肝了,要少喝酒。
可是稍微再多问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脂肪肝了解的非常少,甚至有很多误解。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肝内积聚的脂质依病因不同可以是三酰甘油、脂肪酸、磷脂或胆固醇酯等,其中以三酰甘油为多。
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病两种 。
理解误区
误区一:脂肪肝是喝酒喝出来
也许过去是,但现在大多数都不是了。
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
高达80%~90%有脂肪肝的人并没有经常喝酒,属于非酒精性脂肪肝。
误区二、只有胖子会得脂肪肝
胖子得脂肪肝的几率的确高于瘦子。
但不少瘦子是假瘦子,内脏脂肪并不少。
而且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的,之所以堆积,有的是因为没有及时从肝脏运出去,比如因为蛋白质吃的过少,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减少。
而一些瘦子因为营养不良会出现脂肪在肝脏累积的现象。
误区三、发病率不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许多发达国家是目前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有的国家发病率甚至高达三分之一。
在中国,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的快速增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迅速上升,目前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
误区四、没有症状,不用管它
肝脏是重要的排毒器官。如果肝脏内脂肪堆积的话,那肝脏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肝脏无法正常排毒,那接下来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恶化为更加严重的疾病,如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体的健康。
所以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应该及时调理,让肝脏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误区五、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脂肪肝
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是三岁。
而且多项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逐年增加。
这与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关系密切,在肥胖儿童中,比例高达70~80%。
脂肪肝形成机制
(1)水果中有果糖,但是我们现代人摄入的果糖,尤其是过量的果糖,不是水果吃多了,而是从饮料、吃零食、甜品中来的。
大家不妨去超市购物的时候,读一下食品标签,看看上面是否有果葡糖浆、玉米糖浆、葡萄糖浆、高果糖浆这些词。
想一下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里面到底含有多少从这些非水果中来的果糖。
(2)多吃水果是一个普遍说法。
但有几个问题,大家要注意一下,第一,量很重要,应该吃多少,多少量合适;
第二,应该吃哪些,有的水果果糖含量高,有的低,是否选择果糖含量低的好一些;
第三,如果本来就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或者糖尿病的,该如何吃水果;
第四,有的人吃了水果就不舒服,那还要坚持吃吗?
(3)很多人都知道,葡萄糖进入身体后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人要很小心。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果糖进入身体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简单点说,果糖的代谢和酒精类似,过量的果糖会造成肝脏损伤,会转化成脂肪,还会造成上瘾。
因此果糖会和酒精一样,给您的肝脏造成繁重的负担,导致脂肪肝和肝炎的发生。
非酒精性脂肪肝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使用。
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可以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脂肪肝的预防
第一:控制每日的果糖摄入量
如果您已经患有糖尿病或者代谢综合征,建议果糖摄取量控制在 15 克至 25 克,
而对于体重正常或身体相对健康的人,建议将果糖摄取量控制在 25 克以内,
要控制含糖饮料、甜品、各种含有果葡糖浆的零食。
第二:选择果糖含量低的水果
水果含有天然果糖,但肥胖人士或 NAFLD 患者务必要谨慎食用含有大量果糖的水果。
一些水果(如柠檬和青柠)的果糖含量较低,可以安全食用。
其他水果,如葡萄柚、奇异果和浆果等,同样含有较低的果糖和较高的营养成分。
但果汁、果干和某些含大量果糖的水果(如梨、红苹果和李子),则应该尽量少吃。
第三、有效的运动
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通过有效的运动,把体重和腰围减下来。
自然可以降低罹患脂肪肝的风险并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第四、使用膳食补充剂
2011年一项关于20个肥胖儿童的研究发现,使用罗伊式乳杆菌8周,可以显著降低转氨酶和其他相关指标。
益生菌可以有效的降低脂肪肝的指标。
而对于成人的研究发现,益生菌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肝脏转氨酶、总胆固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且能够提高HDL水平。
鱼油、维生素E也有研究证实,对于脂肪肝患者有帮助。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及医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全社会人群的预防和自我保健知识。
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来缩小腰围、控制血糖、调整血脂以及降低血压等阻止体质量的增长趋势,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 YY,Li L,Yu CH,et al.,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 Oct 28;19(40):6911-8.
[2] Vajro P, Mandato C, Licenziati MR,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train GG in pediatric obesity-related liver disease.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1 Jun;52(6):740-3.
[3] Berardis S, Sokal E.,Pediatric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 increasing public health issue. Eur J Pediatr. 2014 Feb;173(2):131-9.
[4] Rinella M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5; 313:2263–2273.
[5] Watanabe S, Hashimoto E, Ikejima K, et a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Hepatol Res 2015; 45:363–377.
[6] Parker HM, Johnson NA, Burdon CA, et al. Omega-3 supplementation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Hepatol 2012; 56:944–951.
本文由NIAS营养学国际研修的专家提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