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参加一个回门宴,饭前我带女儿去厕所,回来时一个15岁的男孩坐在了女儿原来坐的椅子上,女儿着急了,因为她的气球还放在那里。那是一个长气球,其中一端被拧成了一朵花,等找到时已经被那个男孩坐破了一个花瓣。女儿很伤心,那是她上完武术课遇到的一位阿姨现场给她拧的,是她喜欢的粉色,而且其他孩子都没有。男孩的妈妈赶紧给她道歉,承诺说赔给她一个,但显然当时是做不到的,女儿对这个承诺不满意,跟我纠缠。我安抚她,答应了回头给她买,旁边的另一位阿姨也试图用食物来哄她开心,但她不依不饶,拒不接受我们提供的每一个解决方案。
有那么一瞬间,一个念头在我心里一闪而过:把手机给她。好在我克制住了,转而态度坚决地告诉她:我现在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自己说怎么办,如果你继续闹,我拒绝回应。说完我不再看她,眼睛向前平视餐桌。
女儿安静了下来,盯着我看了一会,然后将脸转向椅背,抬起下巴、仰起头,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我透过眼角的余光看到她的眼睛在斜视着观察我,那样子有点愤怒,有点委屈,有点不甘,还有点期待。我保持姿势,一动不动。旁边的阿姨抽了两张纸,悄悄地塞到她的手里,她拿着纸,眼睛依然固执地盯着我,我装着没看见。过了一会,她把眼泪擦干,开口说话了:妈妈,等回去了,你要把我家里的那个大气球充满气。我满口答应:好!
雨过天晴,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我说:我就知道你自己能想出办法来。她蚂蚱吃麦秸,捋杆子上,仰着小脸对我说:你还没有亲亲抱抱呢!我赶紧搂着她,亲了又亲,心里很欣慰:这小不点,战胜了自己的欲望!
在我努力想要补偿她、哄她开心的时候,她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主意,但她不能说出来,她知道我不会轻易答应。她将我和其他人提供的方法一个一个推翻,等的就是我“无可奈何”地交出手机,换她一笑。很多孩子都会熟练运用这个伎俩,很多家长也都被逼无奈缴械投降,所以,手机慢慢就变成了哄娃“利器”。但这个办法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不是不能玩手机,但不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取;家长不是不该哄孩子,但不能把玩手机作为补偿。这是一杯毒酒。
孩子受了委屈时是“哄”不好的,一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二是因为哄着哄着我们就会突破底线,长远来讲反而害了孩子。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委屈既不造成伤害,又能变得有价值呢?我觉得要把握好三点:一要蹲下来共情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感受;二要问问孩子“怎么解决”,相信孩子的能力;三要有原则、有底线,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以往在手机这件事上没有一个坚定的态度,当我让她自己说“怎么办”的时候,她一定会提出“手机疗伤”这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