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活得痛快,是不讨好、不迁就、不勉强》,作者是一位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叫蘑菇姑姑。
文中说:讨好型人格,容易给人人畜无害、ta是好人的印象,但ta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好,是“我存在、你也存在”的好,而在讨好者的人际关系中,自己是不存在的。因为怕你对我有不好的评价,所以我先预设你的需求、满足你所有要求。
文中还举例讨好者的失败对话:
A:这里的菜比上次好啊。(开始讨好了)B:上次请你吃饭的时候,还一直说不错啊,那是你说的话么。A:呵呵,上次那地方是不行。B:你上次怎么不说?你丫就是装。
文中把B这种说话毫无顾忌的说话方式归类为“做真实的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可我觉得这种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人,过于自我,不能苟同,我也的确也做不到。
文末的留言,读者们都是各种被戳中内心的共鸣。尽管未被治愈,都表示至少看清楚了自己。啊,原来我是这样啊,心疼自己!
数年前,我想我也会。但现在感觉自己已经升华了,不再被这个性格所累,可以做到避短来护卫自己,扬长以成就自己。
毫无疑问,我是讨好型的人格,从小就特别追求被需要、被表扬。童年的很多事都忘记了,但始终模糊的记得,因为哥哥的表扬,我会把地再扫一遍。甚至当哥哥把我的这个回应当成他言语有效的表演,说给外人听的时候,我都很“配合”的演完这场戏。
好吧,如果这被归类于没有自我,那我承认是对的。必须承认,总是为别人着想会有委屈的情绪,特别是在被“欺负”(其实就是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就像张德芬老师说的“内心有很多钩子”。
随着时光流逝,这个性格让我养成了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让自己越来越完美。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强者和能干者的形象。不惑之年回首,总体而言还是感谢这个性格,虽然会感觉有时候心累,但是至少对自己是满意的。
所以,我选择爱自己多一些,为自己安排很多的独处时光,读书、练字、瑜伽,最近又爱上了看电影。同时,尽量缩小自己的生活圈,只和最亲近的人在一起,爱他们也被他们爱。尽管有时也会有被伤害的感觉,但总体是盈余的,难道这还不够吗。呵呵,我觉得够了!忽然想起杨绛先生的那句话: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
看了A和B的对话,也更坚定了自己目前的交友之道:多和同频同趣的人交往,远离那些会无意伤害自己的人。身体力行的践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会选择做一个讨好型的人格,发挥这个性格人特点的长处:自律+追求完美=不断进步。把“不得不的情绪”变成“我选择”这样的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