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理科好教,语文难教,因为理科知识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知识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我们的语文课堂很大程度上存在“差慢乱费”的低效和无效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的无序化造成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在七年级教概括内容、理清思路、赏析语言、品悟情感,到八年级依然这样,九年级固然。而且总是在文本表面打转转,一目了然的知识(其实好多都不能称为知识)整节课都在讲,学生不会的始终不讲,表面上也很热闹,实则文章作为典型的范例作用根本起不到。初中如此,小学亦是如此,很多课堂都是把教课文当做了教故事。清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清楚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可是,我却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不知教学内容怎样阶梯性向上。目前在做的才是能根据课标、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尽量做到一课一得,好文本和一般文本不一样用力。
今天李卫东老师的讲座让我看到他对小学一到六年级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教学课例的设计让我心里啧啧称赞,甚至想拍案叫绝。《小蝌蚪找妈妈》《司马光砸缸》《搭石》《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等等,纵向来看,从低年级的词句理解,到中年级的段落结构,再到高年级的篇章教学。横向来看,每一课从内容到结构到主题,领着学生在“语用”的路上踏实了步伐,这才是语文教学!
敬佩并感动李卫东老师的学术精神,中间不休息,一直站着讲了三个小时,他说一休息就讲不完了。尽管李老师惜时如金滔滔不绝,可对于天性愚钝的我来说,李老师讲了小学,我就只知道小学教学内容该如何定位。而初中三年,又该如何做呢?我心中是茫茫然,仰望星空,不明析,脚就不知如何迈起。
李老师说他听天津一所学校一个很优秀的老师执教《春》结尾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秋》,他说这是给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初中七年级还做这活!说得我心里更是惶惶然,学方法——用方法一直是我的一个写作课型,向课文学写作方法,有片段有篇章,是浅了还是深了?什么样的要求才是合理正确的?我现在甚至怀疑我的那节作文课——抓住人物特征写人物的教学内容,或许放在小学三四年级更为合理。如果要上这个主题,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再深,再向上长。
初中三年教学内容的选择怎样呈阶梯性,这是个很大的课题,凭我个人的一己之力难以做下去。我想,我心中先有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意识,再深入研读课标中的阅读目标12条(其实我已经读了不知多少遍了),对于阅读教学,我眼下能够做下去的就是研究文本特质,在把握课标和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做好“一课一得”和读写结合。另外,专家名师们之所以能把课上得有高度有厚度,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解读(超越教参),有凌驾于教材上的俯瞰能力,这源于他们深厚的语文素养,源于他们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然而,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恐怕只能照本宣科吧。所以,要想走得远点,就必须潜下心来,逼着自己读书,像牛吃草那样读,第一步必须大量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