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商」
提示:“情商”这个概念非常混乱复杂,经常被误用。
评价:最开始正式提出“情商”理论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他提出“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概念,中文叫“情绪智力”。大概是为了跟“智商”相对应,传到中国就被误译为“情商”了。
萨洛维和梅耶认为情绪智力是检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
五年之后,科普作家戈尔曼把这些艰深的学术词汇翻译成人话,“情绪智力”这个词才真正地流传开来。情绪智力不是认知能力,而且比其他认知能力更重要,这其实是戈尔曼对于情绪智力的误读。
其实情商和智商没什么可对比的,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对立的概念。网上有一句话很火——“成功80%来自情商,20%来自智商”,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个说法就来自戈尔曼的主观认定,没有靠谱的数据及研究来支撑。实际上,科学实验证明,情商跟智商密不可分,智商高的人,情商也高。
而且,学术界对于“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尚存争议。其实,你关心的情商,是希望孩子有一些人际交往相关的技能,可以统称为社会情绪技能,比如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整情绪、合作能力、毅力等。这些社会情绪技能综合在一起,就变成你口中的“情商”了。想要提升“情商”,首先要想清楚,你具体是想提高孩子的哪些社会情绪能力,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延伸:对症下药,提高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赞美,那么教他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和事,鼓励孩子敢于表达,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安慰,那么用假装游戏等方法培养他的同理心。
如果你希望孩子输得起、性格温和,那么教他识别情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正确看待挫折,锻炼韧性。
二、「语言混淆」
提示:学习外语要趁早,不必担心语言混淆。
评价: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早学外语,会打乱中文的学习。
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外语可以早学习,不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因为宝宝学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整套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换句话说,他很自然地就能明白,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什么语言。
这在脑科学上也有证据,如果孩子从小同时学习双语,两种语言在他大脑里的表征区是网状交织在一起的,像马赛克一样。但假如像我一样,成年后才学习第二外语的,中文和外语的表征区就是分开的,有着清晰的边界。比如,我如果离开美国久了,经常不用英文,中文表征区就会侵蚀英语表征区,外在表现也就是我的英语能力退化了。
可如果是一个从小学英语的双语宝宝,在大脑层面上,他的英语表征区恰恰跟中文是混在一起的,两种语言可以在区域中间来回自如地跳转,互不干扰。
因此,学习语言要趁早:越早学不同语言越不容易相互干扰,语言的神经可塑性也越强。
延伸:如何让孩子学好外语?
利用浸入式学习法:越早让孩子暴露在双语环境里越好,像学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吸收外语。
“玩”着学外语,互动很重要:互动游戏符合孩子的大脑生长规律,传递的信息量最大。
“玩”着学外语,切记要边“玩”边学:在日常活动中启蒙外语是我最推荐的方式,因为最容易掌握的语言就是日常生活中大量重复的语言。
三、「蒙眼识字」
提示:纯属骗局。
评价:所谓的“蒙眼识字”,是指在蒙住眼睛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念出眼前的文字、扑克牌或图片,据说有的孩子甚至可以骑单车。
那些提供蒙眼识字训练的机构宣称,这样做能够把连接左右脑的间脑(midbrain)激活,孩子就可以发出脑波,不用通过眼睛,蒙眼就可以看得见物体。把间脑激活后,能够开发孩子的潜能,大大提高记忆力、专注力和想象力。
听起来令人心动,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首先,连接左右脑的根本不是间脑,而是胼胝体,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信息。间脑主要分为丘脑和下丘脑,它跟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与内脏活动有关,没有什么蒙眼识字的特殊功能。
而脑波是我们大脑里的神经细胞活动时产生的电器性摆动。显示在科学仪器上,像波动一样,所以叫脑波。脑波就像呼吸一样,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秒,即使是睡觉,都是存在的,不需要激活。目前也没有科学证据显示脑波可以透视。
你可能还会问,那些机构培训的孩子确实能够蒙眼识字,又该怎么解释呢?其实是天真的孩子被培训机构的大人引导出来的骗局罢了。
延伸:预防近视的秘诀——户外运动
球类运动;
老鹰捉小鸡;
捡树叶或捡果实。
三、「多元智能」
提示:只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个人观点。
评价:你可能听到过,很多教育机构信奉的多元智能理念。
这要回到1983年,那时候认知神经科学刚刚诞生,一般的“IQ智商”测试只测试一些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跳出来说,不能单凭智商测试来判断一个人所有的智力,人有八大智能,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就这样诞生了。他认为智商测验只能衡量一部分学校需要的智能,比如数学、逻辑等,但不能测量你在其他领域的智能,比如音乐和运动智能。
而且,这八种智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你一种领域表现差,没关系,用其他领域补足就好了。这种说法当时就引起了轰动,人们一听,原来任何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聪明人,那就算我智商测验比你低也没有关系,我们还是可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平等,这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些受到多元智能理论影响的课堂,首先会测试孩子是哪种智力类型,然后根据他们“特别的思考过程”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
可惜,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听上去十分激动人心,但它只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个人观点,并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心理测量界的实证支持。对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来说,智力实际上不能这么分,多元智能的测量恰恰不能预测孩子的学业表现。长期来看,错误的理论反而会误导教育者。
而且,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八大智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一个人的语言智能比较好,他的音乐智能也会比较好。认知神经科学家研究了多元智能中提到的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情绪智能等在大脑中的处理途径,发现不同智力间的神经通道有很大的相关性,它们在神经基础上有很大的重叠,甚至有类似的神经运作机制。
延伸:没有多元智力,但是有多元的思维方法。与其花大功夫为他定制一种学习风格,不如让他学习多元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强健孩子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