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友推荐下看了这本书,几度落泪。可能是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经历,毕竟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苦楚和超于常人的敏感。
我们的笑容背后,藏着的落寞和无助,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或许连成了海洋。等待某个点,便会如洪水般倾泻,却始终倾泻不完。还有下一个点,再下一个点。直到瓜熟蒂落,开花结种,可以不再依靠母体的养分,感受阴晴圆缺,开始为自己活,或者为自己的种子提供养分,为孩子活。
总得将那带缺憾的情寄托,才能使出来生命得以完整。影子了解那个灵魂深处的我们,可能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或者拒绝承认的自己。而主人公拥有倾听影子诉说的能力,并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绕了一圈的吕克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不得已久了,就会向现实屈服,忘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忘记本真的自己。而主人公的超能力就是了解其他人最深处的自己,比如吕克。
这个和他一起长大,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他帮助的发小,就像冰冷黑夜的的一束灯光,给他温暖和安慰。不经意偷来吕克的影子,让他探知了这个面包师傅的儿子,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那个不是像爸爸一样做一辈子面包师傅的梦想。
可有些事,即使我们知道会有更好的方面,我们也没有一个理由去让它改变,因为我们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与其和吕克的影子一样去斥责主人公的忘恩负义和无动于衷,我更觉得那是一种尊重。可当他听到吕克影子的求助,他知道那是来自吕克心底的呐喊,他便不计后果,也要为老友争取一次,即使是要面对那个小时候像鬼魂一样的老友爸爸。虽然他当时得到了吕克爸爸否定的答案,但这也是他能为老友做的所有了,接下来会怎样,依旧是要尊重。尊重老友爸爸,尊重老友,尊重这个家庭。
庆幸的是吕克爸爸并非和外表一样顽固,他终是尊重了儿子的梦想,终是在这段父子关系中,柔软下来,热情起来,换了一种吕克喜欢的方式去爱吕克。对于一个年近古稀的父亲,这是多大的改变。没人知道这改变背后,是多少个反思,煎熬的夜晚。这就是父爱,母爱伟大的地方。爸爸成全了吕克,却不是秉着要他光宗耀祖的目的,而是一种来自父亲的无条件的支持。你走,我给你力量,你还,我准备好怀抱。所以吕克的追梦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
当他为自己的梦想用尽全力的同时,也让他又一次了解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所以,他又毅然决然地回到那个温馨的家里,回到爱他的爸爸身边。那么是不是他的医学探索之旅就归于零,当然不是!
全新的父爱,对生活深刻的领悟,在医学院为考试全力以赴的感觉,甚至他和吕克的更深厚的友谊,不都是他的收获吗?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和苏菲的爱情。假如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就是烤一辈子面包的布夏太太或里奥先生,迟暮之年,只剩孤独。
尽管又回到原点,与旧人齐步 ,可你和他们已经不一样,见过他们没见过的风景,走过他们没走过的路,自然也有了他们没有的豁达和心境。
有梦想的人儿,我们没有为我们求救的影子,没有帮我们争取的朋友,我们只有我们自己,遵从自己心底的声音,迈开脚步,一步一步接近只属于自己的梦想。即使像吕克一样,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你也已经不是原来的你。
自私又伟大的母爱和没有得到回应的父爱
一个被父亲因其他女人而抛弃的母亲,倔强又小心翼翼地带着孩子,走过他敏感的小时候。不对他掉一点眼泪,不向他说一句不容易,那段时光应该用扛,用熬来的。
曾经的枕边人,如今躺在了别人的床上;曾经深情的四目相对,如今成了孤独的望眼欲穿;曾经多少个欢声笑语的日子化作如今最痛的记忆。花园的栅栏坏了,天花板漏水了,灯泡坏了,厕所堵了,妈妈都能带着回忆搞定的,毕竟这些曾经都是爸爸的事。
有些女人是被逼着强大,就如这离了婚的女人。在她们最有理由脆弱的时候,她们得为了孩子,为了接下来还要走的日子坚强。多少个强忍泪水的白昼,多少个独自哭泣的夜晚,才把那些伤痛熬成过往。
面对抛弃她的男人,妈妈没有说过一句对爸爸的怨恨,没有强加给孩子任何偏倒性的想法,只是在默默地守着孩子长大。
妈妈第一次不需掩饰的肆意流泪,是在送他的月台。
在火车站的月台上,我看到妈妈哭泣,这一次,她没再试图别过脸去。我不再是那个她需要全力保护的孩子,她再也不必藏起泪水,藏起她从未远离的悲伤。
以为时间可以治疗一切伤痛,可那因爱而起的痛,舍不得恨的痛,却从未远离。孩子已经长大,妈妈终于可以卸下铠甲,做回柔弱的自己。
孩子远读,每年寥寥而匆忙的见面,让我觉得妈妈和楼上邻居艾丽斯的境遇没什么不同,只是她们给这般境遇放上了不同的态度。妈妈选择用理解和爱去对待,而艾丽斯选择了抱怨和恨。
“我才不要满足我的孩子,让他们在我死后才开始喜欢我!他们只能在我活着的时候这么做!”艾丽斯说。
艾丽斯清理所有关于爱的东西,丢掉所有爱的回忆。这时我反倒觉得艾丽斯在为自己争取,在为自己活。
没有写到艾丽斯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人,只是从艾丽斯口中说出的忽视她的人。我宁愿相信,她的孩子和主人公爱他的妈妈一样爱着她,只是他们有着和主人公一样的不得已,一样的忙忙碌碌。
两种妈妈,两种选择,留下的却是相同的结局。为妈妈的逝去而悔恨自己的陪伴太少,关注太少的孩子,用“如果……就……”的句式,给这无能为力一个更好的想象的结局。也只有懊悔,也终是改变不了妈妈离去的事实。我甚至觉得,妈妈和艾丽斯的孤独是一样的。
而就在这伟大的母爱背后,藏着那令主人公怀疑半生的父爱。一时间,令他不知所措。他都已经忘记,自己花了多长时间,去接受父亲不爱他的事实。可这突如其来的厚厚的一打信,又需要他把这突如其来的父爱,摊铺在过往的回忆,填充进孤独的暮暮。
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做,或许在妈妈把这些信放进阁楼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忏悔,准备好怎么和他交代,只是她没来得及和他说,就提早离去。
或许这之间妈妈有过无数次把信和父爱的存在告诉他的想法,但她又怕有了之前的隐瞒,而不能依旧是他心目中伟大的妈妈。就这样一封又一封,一直到父亲放弃这没有回应的爱。
自私又伟大母爱,他又岂能怪她。她只是失去了一个曾经深爱她的男人,她不想再失去他。她坚强的躯壳内脆弱的灵魂,和她那从未远离的悲伤,他最了解。
灵魂伴侣——克蕾儿
爱情总是能让人在绝望透顶后绝地重生,克蕾儿完美地论证了这句话。
幼年时,闯入自己生命的第一个青葱少年,或者可能只是生命中第一个愿意和她做朋友的人。她将自己放在残疾人的行列,不去奢望爱情,哪怕是友情。而那年夏天,他的到来,燃起了她对爱情的憧憬,对生活的热情。沙滩,老灯塔,风筝,两个各有创伤的灵魂,在这里紧紧相依,留下下一年的约定。
可她魂牵梦绕的再见,没有像梦中那样王子如期而至,一次又一次地倒掉满满的希望,再灌顶失望,有过爱情的人,都懂得这般煎熬,似炼狱。那么炼狱过后,要么你被炼死,要么炼你个金刚铁臂。克蕾儿显然成为了第二者,从自闭症患者到大提琴家,一个近乎奇迹的转身,背后是颠覆性地自我剖析,孤独地思考。浴火重生,无人能助。
就像是整容,为了美丽的自己,需要经受切腹之痛。克蕾儿不过是在自己操刀,雕刻灵魂,为了那段青梅竹马的爱情,为了男主角,为了成为美好的女主角。
当初为了取悦别人而做的改变,如今让自己活成自己都不敢想的样子,这不就是逝去的爱情留下的最棒的礼物吗?
上帝给克蕾儿关上了门,关上了窗,却在屋里藏了把钥匙。她苦苦寻觅,终于将最好的自己释放。
理性备胎——苏菲
苏菲是我不想写的部分,因为心疼。一个看似什么事都能搞定的御姐,没有温暖的童年,自己一步步用顽强走成现在的模样,却剃不出骨子里的自卑。
她爱他,却爱得那么理智。任他游走在自己的世界,却没有作出任何自己对这段感情的依恋和渴望。他来,她张开双臂拥抱,他走,她无声无息目送。他是这场还没完全开始就无疾而终的爱情的主导者。
一直在想如果他们没再回到那个海滨小镇,那么故事又将以怎样的方式铺展?也在想吕克真的是她的最爱吗?
可故事终究不是为她而写,她注定是这一场的备胎,配角。
如果你是现在的苏菲,请为自己续编属于自己的童话,不要活成别人的配角,要只为自己活,只为自己爱。
影子——伊凡
主人公所拥有的超于常人的能力是感受不幸,自己的,以及周围人的不幸,然后去帮助他们,其实他首先帮助的就是自己。
伊凡以一个需要被帮助的身份出现,通过母亲的信,开启新的人生。而这封信的原版,一直放在主人公的床边,支撑着他走向妈妈的期待,茁壮成长成一个优秀的人。如果没有这封信,伊凡就是主人公长大的模样。
伊凡的第二次出现,是在主人公失去母亲的最脆弱的时期。伊凡拿出影印的信,帮主人公走出悲伤,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伊凡应该就是主人公的影子,以另一种方式成长起来的影子,来帮助主人公明白妈妈的爱一直在身边,妈妈的期待就是自己能快乐。
写这篇读后感,让我把思绪清晰地梳理了一遍,也感受了马克李维先生构思的巧妙。一篇小说的精彩不是要把一切摊铺在读者面前,而是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爱能抚平一切创伤,能改变人的追求和轨迹,能助人实现梦想,能融化悲伤和痛苦。
读书不多的写手小白,这是看过的第5本书,第一次写这么多的字的文章。读书能让我安静地思考,踏实地生活,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把想法变成文字,让感情尽情在字间流淌的感觉非常棒!
爱上读书后,我才明白怎么去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