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220年前后,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与长江交汇险要处建立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望八百里洞庭,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
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巴陵城楼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但是到了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物质文明高度丰富,追求精神文明而又天性浪漫的唐人将这座城楼改头换面,并改名为岳阳楼。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期间,张说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是时,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被张说相中。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张限李木匠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纸。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出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了走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坨坨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撤,撤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个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3字的木尺,一阵风不见了。工地上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
此后,各朝各代文人骚客接踵而至,在此吟诗赋词,感怀抒情,其中不乏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名人大家,留下的诗词数不胜数。
时过境迁,在风雨中浪漫了数百年的岳阳楼,到宋代已经破败不堪了。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重修岳阳楼后滕子京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自己的老友——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和滕子京一样,因得罪权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两人可谓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范仲淹对着那幅《洞庭晚秋图》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需要说明的是,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楼,写《岳阳楼记》时它在邓州书院一隅饮酒赏月,相隔岳阳楼千里之遥,但他对着那幅印象派画作《洞庭晚秋图》,硬生生地写出了“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奇景,如此“信口开河”也是让人不得不拜服。
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
《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理精深,被人广为传诵。
在中国历史上,传记碑文类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岳阳楼记》无论是以文学造诣还是哲学道理来论,都是古文中的巅峰之作,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厚的一笔,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岳阳楼记》之所以如此优秀,在于范仲淹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篇应邀记文,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对邀请方作大篇幅的歌颂赞美,开篇寥寥数句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后,就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字应付式带过了本该长编大论的歌颂之词,而对岳阳楼的景观,也没刻意使用精巧之词,“前人之述备矣”一句表述其理,大部分情景描述也是出于借景抒情,为后篇阐述自己处世为人哲学作铺垫,而文章高潮部分,大气磅礴,洋洋洒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告诉世人自己的处世观,也用来勉励自己的好友。
《岳阳楼记》通篇朗朗上口,没有沦落成一般传记碑文类文章辞藻精美而内容空洞的宿命,它传递出一种古往今来无数人向往精神,一种正确价值观,因此时至今日依旧为人所称道。
岳阳楼在后世经过多次修整,但其核心依旧是范仲淹那篇《岳阳楼记》,今天的岳阳楼的镇楼之宝,当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的《岳阳楼记》雕屏,其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其中一楼屏雕为复刻的纺织品,二楼为真品,张照所书的《岳阳楼记》无疑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作,细看会发现,前篇张照所写为短短正正的楷体,而到中后段,笔墨逐渐飘忽,下笔更加凌厉,写成了精美的行书,对此,有学者解释说是张照写至后段,被范仲淹抒情之词感染,下笔更加随心洒脱所致。
不管怎样,《岳阳楼记》的文字、书法,都是至宝无疑,它的价值不可估量。也许滕子京不知道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便是重修了岳阳楼并交了范仲淹这个好友,亦或许范仲淹也不知道自己最大的价值就是留下了这篇《岳阳楼记》。历史就是这样,总是会一本正经地让人会心一笑,然后留给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和无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