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孩子去综合实践基地活动,孩子们的兴致极高。尤其是走进太空,领略中国航天梦环节,孩子们尤为喜欢。
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指导组装火箭。看似简单的手工课,我却看出了大问题。
进门后,每人发到一份模型拼图材料,是由塑料薄膜紧紧包裹住的。当老师让打开时,有的学生自己就轻松打开了;有的学生打不开,就很有礼貌的请能打开的同学帮忙打开;还有的学生喊老师,请老师帮忙打开;也有的学生只在哪儿着急,打不开还不求人。
老师请孩子们把所有的拼图平铺在桌面上,有的孩子已经自顾自地弄起来,根本不听老师的指挥。终于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放下了手里的拼图。老师开始了拼图的讲解。
老师讲解得很细,但有的孩子没等老师讲解完,就开始抠拼图,导致拼接的关键部位弄掉,提前让火箭无法完美呈现。
火箭主体部分有很多的穿插的小孔,需要孩子们把它弄掉,但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弱,做不到一边听一边操作,手再慢点儿,就落在了后边,别人已经准备好了,他的孔还有很多没有打开,甚至没有看到哪里有孔。导致老师讲解第二步穿插的时候,他也无法正确穿插。
看到别人都穿插成功了,他就很着急,便一次次喊:老师咋整啊,我也弄不上啊!同学,你帮我弄一下呗!甚至干脆放弃,不弄了。
这节课主要就是锻炼孩子们的自己动手的能力,老师不会帮他去完成他该完成的任务。
同学自己都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去帮他弄呢?
当他求师不能,求人不成的时候,有的选择了自己琢磨,有的选择了放弃不做,甚至用大哭起来。
老师请孩子们进行下一步操作时,哭的孩子仍然沉浸哭中,无心跟老师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看着哭泣的孩子卓时可怜,但我还是忍住,没有去帮忙。这个坎,必须由他自己去经历,无人可以替代。
今天我去帮他完成,他以后就会觉得,我遇到困难,用“哭”就能得到帮助,解决问题。但生活是骨感和现实的。
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你也可以去哭,但哭过还要自己去承受和面对,能为你遮风挡雨的人不会永远在你身边。
于是,我选择了顺其自然,并未伸出援手。有的学生也没成功,但他选择请老师再讲解一遍。于是老师又开始讲解一遍助推器的制作过程。哭者,哭也哭了,没有得到任何援助,他便选择了擦干眼泪,跟着老师重新拼接。
这个过程,便是哭者的成长。
时间关系,没有全部做完,老师请孩子们把所有零件装进自己带的袋子里,拿回家去组装。
反复强调要求的事,还真有没带塑料袋的,就有多带的。这每一个细节,都看出孩子与家长对所发通知解读的认真程度,也决定了孩子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多带的那个孩子就成了没带袋孩子的拯救者。
回来的路上就有孩子跟我告状,说有同学说他笨。我说,你觉得你笨吗?他说的是真相吗?不是,你又何必在乎呢。
活动终于结束,回到班级,就今天的活动做了总结及心理疏导。
愿孩子们能多一些这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觉察自己,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