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和《榖梁传》笔记
1,如果说经典本身不重要,对它的解释才重要,你会不会觉得荒唐?
一部经典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本身讲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怎样被解读的,而谁的解读更正确,并不取决于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经典,而取决于谁的解读被奉为经典。
如果所现代思维和古代思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想至少有这样一点:典型的古代思维是先相信,在理解,现代思维相反,先理解,在相信。前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很本能的思维模式,天然贴合人性,所以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人的最直接的思维冲动依然是古代思维。宗教人士和教外人士常常出现一种经典模式的话不投机——前者说:“不信怎么学”,后者会说"不学怎信。“
只在中国自己的传统上看,历史的地位,从来不能和政治哲学的地位相比。经史子集的排序是重要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作为政治哲学纲领的经是第一位,史永远屈居第二。
2,《春秋》所谓“微言大义”究竟是怎么回事?
《春秋》的“微言大义”并 不是从它自身而来。所谓“一字之褒,一字之贬” 都属于跪着读经典读出来的结论,她需要更夸张的想象力,而不是更牢靠的考据精神。“张三是位教授", "李四是只教授”, 这就是“一字之褒,一字之褒”。
留言里有两个很有意思、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跪读经典”的读书风气?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先人崇拜的习惯?
3,一部极简编年史何以成为国家宪法?
一部极简的编年史《春秋》通过后人对它的解读《公羊传》和《榖梁传》成为汉朝统治者处理大小事务的依据,成为汉朝统治全国的工具。
4,如果两部形态经典发生冲突,该怎么办?
如果两部形态经典发生冲突,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 取向去解释了。
5,如果你爷爷的爷爷欺负过我爷爷的爷爷,我该不该找你报仇?
这是《公羊传》和《榖梁传》基调上的差异。《公羊传》推论出来的“九世复仇”的强悍道理是建立在宗法封建的社会结构纸上的,风格偏于狠辣。相比之下《榖梁传》更重宗法亲情,风格偏于温婉。所以面对匈奴,推崇《公羊传》的汉武帝以“九世复仇”的春秋大义对匈奴开战,汉宣帝同样从《公羊学》出发却和匈奴搞起了和平外交。
6,假如你穿越到汉朝,要掌握哪些知识,哪种思维方式,才能做一名不败的奸臣?当然,我们要把标准放高点,就算做奸臣,也要做个学者型的奸臣。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背会《公羊传》和《榖梁传》,然后再学会从正反两面去解释,即可立于不败之地。其实也就是说要活学活用经典。活学活用,在今天也不过时。
作为古代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典就是有种惊人的效果,解释力和解读空间无限,所以某某主义者可以今天是黑,明天事白,今天说黑,明天说白。经典似乎在指导现实,又似乎被现实指导。这种意识形态经典的解释力和解读空间几乎无限,既可以在不同时期被强调不同重点,也可以被翻云覆雨地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