邈川,吐蕃唃厮啰政权的重镇。在青唐(西宁)成为唃厮啰政权的首府之前,邈川一度是其行政中心。元符二年,北宋收复湟水流域后,改邈川为湟州。宣和元年,又改湟州为乐州。如果有人问:邈川在哪里?湟州在哪里?乐州在哪里?其实是在说同一个地方。
如果你是有心人,会到百度或者别的线上平台去查,查一查答案马上有了,湟州(乐州、邈川)是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
是在乐都区吗?如果真是在乐都区,提出“湟州在哪里”这个话题,显然有点浅薄。
之所以要提出“湟州在哪里”这个命题,是由于在我看来,湟州(乐州、邈川)绝不会在乐都区。要更确切一点的话,我认为湟州(乐州、邈川)治所确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大清一统志 西宁府》“碾伯县”条下,有明确记载,湟州就在碾伯县,即今日之乐都。
显然,湟州在民和之说是要推翻史书记载。主张此说,必须拿出十足的理由和充分的证据,才能使读者相信。如此以来,“湟州在哪里”这个命题就十分有趣了。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载:碾伯县“东晋末,后凉吕光置乐都郡,南凉秃发乌孤都此。后魏初郡废,孝昌中改置西都县,为鄯州治。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湟水,为西平郡治。唐为鄯州治,上元后隋州没吐蕃。宋初号邈川城。元符二年收复,置湟州。建中靖国元年弃之,崇宁二年又复,三年置倚郭县,五年罢,大观三年加向徳军节度,宣和元年改曰乐州。属熙河路,后属西夏,元废为西宁州地。明洪武十一年置碾北卫,后废。成化中置碾伯守御千户所。本朝初属西宁卫,雍正二年改置碾伯县,属西宁府。”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康熙年间,根据各地所报方志资料编纂而成。《一统志》记载了乐都这名字最早命名于后凉。因为寓意好,今又被采用。湟州这个名字是元符二年北宋占领吐蕃邈川城后命名的,宣和元年又改为乐州。由于后凉的乐都和北宋的乐州都使用了“乐”字,清代地方史官们就想当然地以为是同一个地方,于是就产生了《大清一统志》中湟州在碾伯县,即今日之乐都的说法。
《大清一统志》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后以讹传讹,说故湟州为今乐都。这个说法为官方所认可,所以今之文献中凡提及湟州,多数会写在乐都。当代《民和县志》也不敢明确承认邈川、湟州就在民和县,实在令人惋惜。今之部分学者,如张多勇、吴均等研读宋代文献,提出湟州在民和而不在乐都的观点,我是赞同的。由于民和县是民国初从碾伯县分出的,宋代时湟州所辖区域也含乐都,故清代时说湟州在碾伯县并没有错,不过是州治不与碾伯县治为同一地方。后来碾伯县改名乐都,乐都与民和分治,以今日乐都的区划而将湟州州治定为在乐都,则是完全错误的。
北宋为什么要把湟州改为乐州,史书未做记录。本人认为,是宋徽宗心中作梗所致。回看北宋两次进军湟州后,都是“惶惶不可终日”,未得安定。要么吐蕃作乱,要么西夏袭扰,鲜有安稳之日。北宋皇帝和重臣们觉得湟州谐音不吉利,故而萌生了改名之想法。既然湟州一带曾称乐都,那就叫做乐州,意即从今往后这里将成为永乐无忧之州。北宋灭亡后,湟州一带先为西夏所吞,后被元朝兼并,乐州之称呼即行消失。到了数百年后的大清朝,出现认知之误亦是符合情理的。何况《大清一统志》并非仅有乐州一处错误,笔误相当之多,它的粗糙已为史学界所共识。
总而言之,湟州在乐都一说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