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度 题陈翥
曾记当年笔砚交,于今何事不同袍?
德星高耀陈公里,圣诏难宣翔凤豪。
版筑无心思傅说,竹林有意愧山涛。
知君非是寻常客,看破功名一羽毛。
(盛度: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官至宰相。铜陵天门镇人)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朝宰相盛度对陈翥的欣赏和敬重。盛度与陈翥是同时代的铜陵人,两人曾有过很深的笔砚之交,盛度年长陈翥十三岁,二十岁即中进士,步入仕途、远离家乡、飞黄腾达。他们的交往应当在盛度入仕之后,惺惺相惜,盛度有感于陈翥的品德和学识,才对这位老弟流露出敬意和“不同袍“亦即不同朝为官的惋惜之情。当时许多名重朝野之士包括王安石、苏轼、包拯等大儒都纷纷写诗赞美或是前来拜谒,真是一次人文精神的浩荡洗礼,至今传为美谈。
陈翥(982年~1061年),北宋著名科学家。字风翔,号虚斋、桐竹君,铜陵县(今义安区)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为“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书中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前人有关桐树的认识史,详尽地阐述了泡桐的生物学特征,总结了它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其中包括不少精辟的见解和论述,称得上是宋代众多动植物专谱中的上乘之作,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光耀科技史册。
陈翥平生还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图。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亦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山中茶人 题陈翥
清凉寺下一孤丘,松碧苔青竹更幽。贤德人文思教化,高怀民本悯田畴。狮峰脚下写桐谱(1),马岭洞中读许由(2)。淡看浮云窗外事,诗书半卷枕溪流。
(1):陈翥在钟鸣镇狮山脚下开荒造林写桐谱;(2):陈翥在马仁峰下乌霞洞中辟书堂,读圣贤之书;许由:尧舜时代大贤,隐身箕山、洗耳颖水,三代宗师、著名隐士。
附:
拜 谒 陈 翥
(山中茶人文 ,此文写于1998年7月)
由钟鸣镇东行十华里,就到了狮子山脚下,在绿树环抱中,有块石碑兀立其间,碑刻:宋贤陈翥之墓。
这位陈老先生,就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博综今古之文,详明圣贤之道”的大隐士,人称“闭户先生”。他是铜陵县贵上耆土桥(钟鸣镇)人,出身世室,笃志好学。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等书,卷帙浩繁,穷追宇宙。他在著书立说之余,亲自开垦山地数亩,种植桐树几百株,潜心从事桐树的栽培等技术的研究,并写就《桐谱》一书,该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桐树科学技术的专论典籍,在世界林业科技发展史上享有盛誉。
当年苏东坡仰慕陈先生的学识和品德,曾写诗赞叹:虚斋识得名利空,甘守林泉到老同。宏博古今通圣域,闲依花草咏芳丛。潜心藐视三公贵,寄迹高随四皓风。每忆屡征端不就,令人千载话无穷。陈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乐道安贫,甘为布衣”的大学者,他使那些身处贫寒、遭遇逆境的仁人志士,找到了人生的座标。为此,他的同时代巨擘及后世的名臣大儒,留下许多赞美他的诗篇。北宋名臣包拯,二次奉诏特征,然而都被陈先生婉言谢绝,包公感慨之余,咏轴一幅,诗云:奉敕江东历五松义安高节仰陈公。赤心特为开贤络,丹诏难回不仕风……著书种地的陈先生,也足足让包大人感动了一回。
东坡和包公之所以如此褒扬陈先生,其实是被这位智者的洁身自好和宁静执着所感动。就拿东坡先生来说吧,他恃才傲物,清旷放达,但又身处红尘,名重朝野,内心向往的理想乐土,却难以飞驰抵达,于是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人,在东坡身上得到了最经典的诠释。而笑傲山林的陈先生则不然,他似乎悟出些什么,于是筑高台读古书,枕秋风饮醇酿,不慕权势,不图荣华,正如他自己在诗赋中写道的:可以外尘粉,邀清风,命诗、书之交,为文、酒之乐,亦人间之逸老,壶中之天地也。
陈先生是否使自己从世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飞升到纯净的冥想境界,并在这清晰的剪影里,与时间对话,是我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陈先生在沉寂和躬耕中,虽然终生清贫,但我坚信他同样寻觅到了人生的幸福。孔子就曾这样赞美过颜回的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卷。难怪苏格拉底看到许多奢侈品在贩卖的时候,他不禁说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一些被物欲和权势迷失了自己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人之于历史是短暂的,显赫的权势更似流星瞬间即逝,奢华也只能弥补心灵的空虚,只有不朽的精神可以长留人世。
凝望着陈先生的墓碑,思绪悠长,终于,我悄悄转身走了,只把深深的眷恋和几多敬意留在这苍苍暮色之中。回望狮子山峰,心头掠过清凉寺那悠远的钟声,虔诚的几行足迹,像几枚小小书签,夹在陈老先生厚厚的书里,成为永恒的纪念……
(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