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课例研修”之风,得“课堂教学”之根本
——《课例研修行动》学习感悟
2021寒假伊始,我有幸参加兰山区第一期“三名”培养人选研修班的学习活动。会上聆听了关景双教授和张铁道院长两位专家的报告,受益颇深。其中关教授的“主题式课例行动”让我对教学研究有了更深步的理解。
首先,关教授的报告从校本教研的模式开始,指出课例研修的“文化自信、内涵行为、素养历练”。教研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办法。研出名校,研出名师;用心教学为学生,用心教研为自我;课堂既教学生学,课堂也研教师教。
关教授解读的课例研修,就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究范式”。说白了就是我们平时研磨出一节好的公开课的整个过程,这是最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在教师做课过程中边教边研边写,在课堂中感悟成长。而当今的教研现状,多是完成教学常规工作,都是教研组长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很少进行有“主题”的研修活动。
关教授指出课例研修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主题,主题从哪里来呢?要从教师的困惑入手,研究困惑破解的办法,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师的技能蕴藏在课堂的招式中;教师的思考伴随在教学的情境中;教师的问题解决在观摩教学中”,这样有主题的研修,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看似短暂的40分钟,不像只操作一种技艺的工人一样完成下达的指令就可以的,教师需要解读课标、教材、语言的引导、课堂的把控、作业的布置等等,多方面的技能。所以,想要提升和改变,就像解开一团乱麻一样不知道如何下手,缺少专业的引领和指导,今天的学习让我豁然开朗,指引我们如何向前,打开了专业成长的大门。
第二步就是全体老师要解读文本,上课老师做好教学设计,确定课例的观察点。原来我们的课堂观察活动,进入别人的课堂,并不知道上课老师的教学环节是怎样的,都是边走边看,这样课堂上既要熟悉课堂,还要做笔记,还要思考,那观察怎么会细腻呢?而有了观察点,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更有针对性。关教授以《背影》一课为例,确定主题视角1——教师视角:怎么教(目标贯通);教什么(爱的隔阂)。确定主题视角2——学科视角:工具性(散文线索,学习文体知识、读写训练);人文性(读懂“父爱”学习文章立意,学科德育)。确定视角3——教学目标视角:一维知识与技能(散文“插叙”);二维过程与方法(问题链学习);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动词之难)。但观察点到底如何理解和选择,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磨练。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常用的课例研修的有三实践两反思,首先作课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确定课时目标和教学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关教授指出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优势,讲课老师找到自己的差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自己的反思和观课老师的建议,进行基于新理念和新经验的课例设计,然后实施课堂教学。观课教师留意讲课教师修整的环节实施效果,寻找设计和真实课堂的差距,找到差距出现的原因,总结并反思。此时此刻教师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在这样一个反复听课、研讨、改进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课堂水平。做课例研修需要:解读文本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操作的技能、研讨观评的技能、用笔说话的技能、观点分享的技能。
关教授的报告中多次提及到“用笔说话”。教师将解读、教学、研讨、反思的四步,学——做——行——思,写出来,关教授说这是“用键盘敲击的灵感,用网络闪存成长的轨迹”。确实是的,在听课过程中的所听所想记录下来是我们的听课记录,把每个人的观察点整理出来就是观课报告,一次课例结束后有完整的观课报告,在这样的评学论教过程中,梳理记录,用笔说话。这样每个参与的老师就能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资料。这才是成长的奠基石!但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是,教学实例很精彩,但对研究过程和主要观点、主题及主要问题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回想整个教学案例过程中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最具有冲突性的片段,而这往往是课例中最重要的关键。然后对这个关键如何产生,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这个关键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如何处理的,后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其实这个办法就是从最重要的入手,追因索果,是个比较有效的技巧。
通过这次的报告,让我了解到课例研修要怎么去做,但只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反思。万事开头难,我们在对主题课例研修掌握的还不够非常熟练准确的时候,会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慢慢改变自我,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