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六部《百家争鸣》终于读完,用时比前几本都多,感觉有些怅惘,有些迷糊。本书有太多的观点展示,太多的逻辑推理,太多的对比分析,太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繁杂浩瀚,最终百家争鸣,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到头来也没最终的结论。总的来说,道家讲天道,要回到太古,墨家讲帝道,要回到尧舜,儒家讲王道,要回到商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是回不去了,只能被推着向前,法家讲霸道,最终走向了秦汉。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合流。
1.老子主张无为,不争,为之下。认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去甚、去奢、去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孔子主张仁爱,认为父母子女之间具有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即亲情,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让世界充满爱。他坚持中庸之道,讲天命,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3.墨子则主张兼爱,他认为孔子的仁爱是有先后有等级的,没有公平正义可言,如果从外向内推导到自己,则儒家会陷入“爱自己胜过爱双亲”的死穴,所以他主张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的爱,但墨子始终没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的爱所有人。所以墨家最终衰亡。他还主张意见分歧时要“尚同”,就是一切思想、观念、意见都必须统一于上级,并逐级尚同,最终必然走向专制独裁。墨子还装神弄鬼,讲了大量活人见鬼的故事,以对付不义之人。
4.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做就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认为人性向善,而非人性本善,向善并不等于一定就善,环境和条件善,他就善,反之则可能恶,之所以向善,是因为人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这是每个人固有的。
5.庄子主张不爱,他认为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恨,结果世道人心大乱,由此得出不爱才有爱,不救才有救,认为一个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救的,也不需要爱,即便要救也是先救自己,然后救别人,最后救天下,叫“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爱自己超过爱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他追求的是真实而自由,是逍遥游。
6.荀子说“天道自为”,天、地、人都自为,君子当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认为,人性有恶,而不是人性本恶,本恶是韩非的主张。他说,天生如此叫性,事在人为叫伪,性是恶的,伪是善的,性战胜了伪,就是恶人,伪战胜了性,就是好人。人定胜天,就包括人能战胜恶的天性和天性的恶,人能化性而起伪。君权、礼仪、法度、刑罚,就是化性起伪的手段,天下大治的途径。
7.韩非主张刑治,他认为人性本恶,治国要高官厚禄,严刑峻法,说一不二并且令行禁止,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认为孔子的理想根本实现不了,因为人之行事,皆是利害使然,利之所致,趋之若鹜;害之所加,避之不及。只有赏罚并用、势权术并举,才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