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儿童教育与发展的会议上,偶然听同事提到了艾莉森·高普尼克,于是找到了她的著作《园丁与木匠》。
看题目就让人陷入思考:为人父母,我们是做一名园丁,准备好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像花草树木一样在阳光下自然而然地发芽成长,接受它或早或晚的花期、令人意外的花色甚至无果,也期待他长为参天大树,还是做一名木匠,在严格的设计下,对孩子进行精雕细琢,形成特定功能和类型的木产品?
对父母而言,这是一个很难的抉择。越来越多自认为有育儿想法的人都如木匠一般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以过来人的经验对孩子进行精雕细琢,确保孩子未来不会自然而然长成杂草。
在读过很多育儿书之后,我越来越觉得他们之所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一方面是父母本身无比优秀,他们有雕琢出艺术品而不是普通椅子的技艺,同时又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其自主成长,掌握应对新时代必备的技能。
摘录语录
1. 多样性和可变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童年天然就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且充满了探索、创新、学习和想象的时期。尤其是人类的童年那么漫长,就更加如此。但是,我们卓越的学习和想象能力也是有代价的。在探索和运用、学习和规划、想象和行动之间,处处存在着权衡。
2.我们不能因为教养是新出现的文化现象,就认为它不可能有益,也不可能有效。哪怕一项尝试很难,甚至收效甚微,或许也值得努力去做。
3.孩子大脑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于成人。年轻的动物和人类有着分布更广的胆碱类神经递质,这让他们不需要专注和计划就能学习了。一切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多么令人惊讶的,还是看似无用的或杂乱无章的,年轻的大脑都能让孩子轻松地掌握这些庞杂的信息。
4.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结构严谨的稳定环境,这正是保证他们自由无序、随心所欲地尝试和发展的前提。给他们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这正是我们努力向孩子灌输各种传统技术、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的原因。让孩子学会这些,并将它们进化到自己的时代。
5.对新时代儿童来说,互联网是时代的基石和根本,就像被我翻烂的平装印刷书一样,代表了这个时代文明的顶端。
6.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是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6.决定不要孩子的英国作家、20世纪女性运动的先锋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6有如下智语:“永远不要假装那些你没拥有的是不值得的。”
7.即使这样,也没有完全理性的方式来决定,只专注于一种价值的生活是否比价值多元的生活更好,每个阶段都着重于一种价值的生活是否比各种价值都交织在一起的生活更好。
8.当他的价值观和兴趣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时,你要如何权衡或是协调呢?答案就是,永远别想有简单的答案。伯林指出,当价值相互冲突时,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全力做到最好。没有绝对意义上“最好”的决定。我们需要面对并接受内疚和后悔,以及随之而来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