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是祥太的脸部特写,下一秒,他就要和治协同作战,为家人带回当天的晚饭(当然,可乐饼是买的)。
金棕榈、是枝裕和、愿用内环一套房置换的电影票……电影还未正式上映,就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没有在电影节看到主创团队,但现在的票价毕竟是要比电影节时便宜了整整一百块啊,心理瞬间释然。
和之前的电影一样,是枝裕和依然平和地讲述着一个时长2小时的故事,一些人看过后既没看懂,也不感冒,但对电影的领悟,终究还是个人的事情啊。而我听到的最走心的评价来自于小亚,她说,这部电影的后劲实在是太大了。
我喜欢导演的讲述方式,肯定演员的角色拿捏,黑暗中,我还不时用手或是纸巾抹着不断滑落的眼泪,但当大荧幕在玲玲站上凳子向外眺望的那一瞬间变黑然后出片尾字幕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没有温情,没有触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问着自己同一个问题——这部电影的内核是什么?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呢?(全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它能够得到金棕榈)
于是乎,我像一个高三学生寻求数学压轴题的解答方式一样,去豆瓣看了豆友的短评、长评、问答,也因此,我了解了很多电影背后的故事,第二天与画室小伙伴略微讨论之后,心中的疑问大石总算落回了原地。
先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关于演员。是枝导演选角真的厉害,总能找到最合适的演员,而演员又能还原出最真实的角色。看着镜头前的他们,真的觉得这个家里少了他们中的谁都不行。应对警察询问的那段,安藤樱演技爆发,给跪了。
关于结构。直到奶奶去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才渐渐浮出水面,此时再回忆一下剧情,发现导演的确在细节处埋下了很多的伏笔。
关于画面。祖孙俩在小食店吃年糕、一家人在海边手拉手跳高,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场景,但最爱的,还是一家人坐在屋檐下听烟火的画面(烟花其实有拍,只是最后被导演剪掉了,观众似乎也觉得这样处理更好些)。
关于感动。很多人对小商品店的老爷爷在发现兄妹俩的行径后,给了他们两根冰棒,并语重心长地说“别再让你妹妹干这个了”的情节印象深刻,但在瞬间就触动我的,却是当祥太对警官说“只有无法在家自己学习的孩子才去上学”后,警官微笑着说的那句“有些东西是家里学不到的”。既没错,又保全了这样对祥太说的“父亲”的颜面。换作是我,也许会情商很低地说,“爸爸是骗你的”吧。不过,最终,最感人片段还是被治的那句“爸爸我要做回你的叔叔了”,以及电影结束前治跟随祥太乘坐的公交车一路狂奔这一幕给取代了。
关于片尾与配乐。配乐一如既往地棒,音盲的我无法具体分析,但我觉得它和剧情的贴合度很高。片尾没有花絮没有彩蛋,有的只是黑底白字和简单的配乐,但很多人却也愿意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久久不愿离去(写着这些文字的现在,我才顿悟,他们也许是还在消化着骤然结尾的剧情……)。
别人说的让我很赞同的部分——
家人不会知道奶奶在沙滩上对着他们跳高的背影说的那句“谢谢你们了”;
祥太不会知道治在逃离前,手里是提着他的鞋子,并盘算着去接他的;
亚纪不会知道,父亲每月给奶奶的3万块钱,她一分也没有用过;
治不会知道,祥太在公交车上回过头,看着他偷偷地叫出了一声“爸爸”。
所有的误会直到最后都没有被澄清,小偷家族就这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虽然全片没有一个坏人,看完电影的我们,心里却依然难过至极。
我相信,治说当时要扔下祥太,只是为了让祥太能够下定与过去告别的决心,而祥太说自己当时是故意被抓,也只是为了减轻治的心理负担(他当时只是想救妹妹啊)。原来,这就是是枝裕和想要通过影片告诉我们的,家人间的羁绊。
据说,电影的最后,玲玲站在凳子上,看到的是从远处走来的治,然后,他大声地喊出了一声“爸爸”。只不过,它最终和很多的情节一样,被导演一刀剪掉。
这样的结局,也许会留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但现在的结局,的确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所以,无论怎样,都好。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最后给这部片子下个注脚吧——是我决定要二刷的好片子。
P.S.奶奶就是熊谷守一里的奶奶,演技一级棒!一直在吃薯片最后被选上的玲玲也十分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