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四、互为主体的视角对依恋理论的贡献
互为主体和关系理论提出,在治疗师识别出活现之前,治疗师要有意识地尝试与患者一起做些什么~~,互为主体,发展依恋。
患者和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依恋关系的发展。
依恋理论提出,治疗师有潜能成为新的依恋对象,在与治疗师的关系中,患者可以发展出新的依恋模式。通过在父母养育中识别出促成孩子安全感的方面,依恋理论帮助治疗师选择和有意地呈现一个姿态,能适用于在患者内在产生更强的依恋安全感。通过对不同依恋风格的描述,该理论也有助治疗师识别出特定患者的依恋模式,相应地发展出特定的取向。最后,在说明反思功能的重要性和其正常发展的过程方面,依恋理论把关注焦点放在治疗师为提升患者心智化能力所做的努力上,这种努力通过配对联结提供一个安全基地,并伴随着一种交流,表达出对患者“有意图的姿态”始终如一的觉知。即便那个姿态可能是新生的。依恋理论向治疗师提供了有力的框架,以决定哪些是他们可以有意尝试给予患者的。
患者和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互为主体性和关系理论提出的几点重要事实。
首先,正如每一个治疗师必定有所了解的,绝大多数在心理治疗中发生的事,都不是治疗师或患者单方面刻意的意图的结果。相反,所发生的通常都是互动的产物,是有意识的意图与治疗中的体验之间的互动,这种体验是非预谋的、不经意的和被无意识驱动的。第二,对于治疗师内隐地提供新的依恋关系,患者在对此加以利用方面常常是非常矛盾的。第三,患者经常不愿意或者就是没有能力把自己体验中的重要方面表达清楚。
互为主体的理论对依恋取向的治疗做出的重要贡献。提供了有针对性工作的工具,针对在患者世界里我们参与其中的非故意的方面,同时也为患者体验中那些利害攸关的部分能参与进来提供了工具,这些部分是没有并且常常是不能以言语表达的。
首先,关系视角强调这样一个事实,通过活现,治疗师成为患者世界的一部分,治疗师以情绪上直接的、无须借助语言为媒介的方式,能够体验和了解患者。这给治疗师进人患者体验中“无言语和无法言语”的领域提供了途径。
其次,关系视角也拓展了依恋理论对“敏感的反应性”的理解。除了推动共情和调谐之外,关系理论还强调在被理解和被抱特方面的深刻感受,这不是产生于提供给患者我们以为患者需要的努力,而是来自于我们与患者浸泡在复杂的、可能的、有时候是痛苦的互动中,这些互动的发生无法预测,并不遵循我们意识层面的意图。在临床工作者的有意提供这个方面,互为主体性取向为依恋理论已经给出的指导添加了一个关注焦点,即关注到在与患者的关系中,针对我们(起初)无意识的参与而工作所带来的好处。
再者,互为主体的取向强调通过注意活现来认识到,当患者有机会利用治疗师可能尝试提供的共情和容纳——新的依恋——的时候,患者所体验到的冲突。
最后,互为主体性理论为依恋理论添加了相互性和对话的重要性,两者邀请患者在治疗关系中担任多元的角色—一包括成为治疗师的“顾问”。鉴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潜意识,内隐地将患者作为治疗师体验的解释者,可以从中获得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整合依恋和互为主体性理论有强大的协同增效作用,两者有汇合之处,在这意义上,它们互相印证对方。两者都认同亲密关系是人类最初被塑造的熔炉,而且在这个熔炉中—无论是在爱还是心理治疗中,他们早期的情绪伤害有可能得到治愈。并且,两个理论都强调完全属于语言领域之外的关系体验。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理论都能被视为另一个理论的补充,也许甚至使之变得完整。互为主体性理论填充了依恋理论里大部分没有充分发展的临床方面,反过来,依恋理论对互为主体性理论在发展和诊断维度上的深化是不可估量的,从它们对心理治疗的贡献而言,这两个理论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在观念上的“天造地设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