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就难过。
看着就开心。
看着就生气。
看着就烦躁……
生活中,我们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画面,静态的,动态的;亲眼看到的,别人描述自己想象的;真实在眼前的,别人拍摄记录呈现的。
为什么看见一个画面或者场景,就会让我们的情绪发生变化呢?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都会走进心里。
心是情绪的指南针,也是情绪的温度计。
这是摄影师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之一《饥饿的苏丹》,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摄影界的殊荣。同时,因为这部作品让他深陷无力和内疚,饱受外界舆论的谴责、质疑。最终,他在距得奖仅三个月后, 于1994年7月27日夜里,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自杀身亡。
没有人知道凯文.卡特在非洲摄影经历看到了多少苦难和无能为力的救赎;也没有人知道他在获奖后的内心挣扎和呐喊。
我们仔细、静静地看着图片,看到什么?内心感受到什么?
整幅画面绿色(希望和生命)很少,大片的黄色(枯萎和炎热),点睛的黑色(绝望和死亡)是秃鹫和孩子。
孩子是秃鹫眼中的食物,可是,孩子的希望呢?她细瘦的四肢,已经支撑不起自己的小身躯,她静静地伏在哪里,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是等待着死亡。
看到这张灰色为底绿色占主体的图片,是不是顿时心生希望,内心浮起一丝喜悦?同时,也能感到刚(石头)与柔(叶片)的反差美。石头缝里挤出的绿色,是否也彰显着一种毅力和执着?
这张图片增加了绿色之外的淡紫色,叶片上反射着阳光的照耀。整张图片,让人安宁的心境中不免油然而生淡淡的欣喜,也愿为那一抹羞涩的淡紫展颜一笑。
那再看看下面这张:
这张黑白色调的照片,是有着“上帝之眼”美誉的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第一次来到巴西塞拉佩拉达金矿,拍摄到的。
眼前的这一幕,让他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五万人挤在一个深坑里,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只有从深处传回的低沉的窃窃私语……
我看到这张图片时,感到很恐怖!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在干活。只是为了活着,或者活得更好。
换个角度拍摄到的人们,让我想到了奴隶般的存在。那叠在一起的人,看不到希望,也感受不到劳动的满足。久久凝视,会有种深深的绝望和无助。看着这群人,无能为力的情绪蔓延至心。
从绝望和无力中,将目光移到这无名的小花上来。情绪悄然变化,眼睛捕捉到的层叠绿色和星星点点的紫白色,让心情焕发了一丝活力。
抬头看看上面满眼的绿色,情绪渐渐从无力中生出希望。希望透过眼睛,走进心里,随着血液游走于全身,力量重生。
我们常常沉浸于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往往是因为一些场景看得过多(工作中的、上下班路上、负面新闻等)。这些画面,我们看到了,以为就过了。其实不然!这些画面都被眼睛拍摄下来,储存进大脑,一次又一次的叠加信息源。
当某次类似的场景出现,我们潜意识就会从大脑里面提取相关信息比对,找到匹配的信息后,生发出情绪(多数为负面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情绪化行为的一个原因。
平时的我们,需要经常看看积极的画面(赏心的图片、自然界美丽的风景),能大大减少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干扰。
看见的,都会走进心里。
往期精彩:
《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