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过一部由以色列导演执导的纪录片《中国剩女》,很受感触。
07年,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里边第一次收录了“剩女”这个词;
剩女,指那些超过社会普遍认为的适婚年龄、却仍未结婚的女性,一般都以30岁为一个标准,超过三十就是“剩”。
这个话题对于大家来说早已不新鲜,然而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纪录片获得了豆瓣8分的高分?
当我打开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过于真实。
三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女性,在中国这个“不结婚就是异类”的大社会背景下,如何去挣扎着活出自我。
与其说这部纪录片探讨的是女性为何被剩下,倒不如说是探讨女性在面对婚姻的选择时,如何去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幸福。
“你对自己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呢?"
“我希望他受过良好教育,能尊重女性,起码能和我一起分担家务。”
“emmm......实话说你并不是什么大美女,也不是很漂亮,而且你年纪也很大了。”
“我年纪大吗?我觉得我处在一个正好的年纪呀。”
挑剔,质疑.....这样的对话,是纪录片中的开头。
而那位在咨询师眼中年纪大、不漂亮、没有自知之明的女性,正是纪录片的女主之一:华梅。
华梅,34岁,来自山东滨州,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律师。
她来自农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优秀的大学,工作也不错,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生活本该是精彩的,可却遇上了结婚这件事情。
她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想找个符合自己要求的伴侣。
但现实似乎很骨感,婚恋网站的咨询师告诉华梅:
你觉得的年轻都是自欺欺人,那是你觉得;
结婚就是要生孩子的,你年龄大了,是高龄产妇;
你性格很硬,柔一点更好。
言语之中,都是贬低与不欣赏。
接下来的相亲,也印证了咨询师的说法。在中国,男性还是更偏向于在家庭中占据主导位置。
“成了家,我要占主导地位。可以一半一半,只不过我要占更大一半……女生不能比我强太多。”
简单总结下来,就是目前婚恋试市场上的女性要年轻漂亮,性格顺从。
但显然,华梅不是这一类型的女性。
婚恋网站介绍不成功,她又跑到公园相亲角,没想到在这里,职业又成为了她被新一轮攻击的点。
一位大妈替儿子择偶,当她听到华梅的职业是律师时,她立马说:
“律师多厉害啊,要是吵架了,你搬出法律条文来,我哪吵得过你?”
华梅尽量解释说:“阿姨不会的,我们对家人不会如此。”
没想到大妈全身上下都散发着“拒绝”二字:咱不说了好吗,我害怕。
人人觉得优秀的律师,在大妈眼中却觉得嫌弃。
大龄、职业、个性、家庭.......有太多太多的因素制约了华梅,这就是国内大部分大龄未婚女性的困境。
有句话这样说:“是酒不好喝,还是游戏不好玩,偏偏要去结婚。”
单身生活,并不比婚姻生活来得无趣;相反,它可以是更多姿多彩的。
可在华梅家人的眼里不是这么看,老一辈农村人的婚恋观念,认为到了年龄不结婚的人,就是不正常。
父母对华梅的婚姻问题感到忧虑,孩子不结婚让他们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
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结婚才是人生幸福的“标准”。
纪录片中有一幕,因为华梅没有对象的问题,全家人不断地“围攻”她。
“就是上学上傻了。”
“不结婚就得判刑。”
“你以后有病有灾,谁照应你?”
父亲和姐妹们沉重的话语,让华梅感到孤立无援,压力扑面而来。
为了让华梅“就范”,父亲不惜用亲情绑架:
从小到大,你要什么都给你,咱家这么穷,当年就算是卖血我都供你上学,谁知道今天竟然是这幅样子。
这些话都让华梅感到无所适从的窒息与压力,她只能流着泪颤抖着反问:
曾经令家人骄傲的优秀大学生,如今“人人喊打”。
“不结婚,一切都没有价值了,是吗?”
在中国,父母长辈往往是女性婚姻的主要决定者。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姻这一块,她们往往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到了当代,观念依然如此。
如若到了年龄没有完成“结婚”这件事,她们就会被催促,被质疑。
在伴侣的选择上,大部分人也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二号女主徐敏同样也面临着相同情况,虽然她有车有房,毕业于名牌大学,但在婚恋的道路上依然是磕磕碰碰。
强势的妈妈一面催她尽快找对象结婚,一面又提出各种严苛的标准:不是北京人不行,农村户口不行,工作不稳定不行……
可以说,她的婚姻大事90%的决定权都在母亲手中。
因为母亲苛刻的“择婿标准”,这位28岁的妙龄女郎的婚姻大事一直悬而未果。
三号女主盖琪是最先妥协的那一个,她36岁,是电影学院助理教授。
她选择了比自己小好几岁,来自农村的男友,闪婚闪嫁,并很快生下了孩子。
在结婚那一天,她的母亲一直欣慰地说:
“出嫁是大事,我们不能逾越(结婚)的习俗,还得走常人走过的路。”
然而,在结婚典礼上,她始终一脸平静,没有丝毫幸福开心之情。
当她向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时,她平静地说道:“结婚前我的生活很有趣,结婚后变得没趣了, 只能说感觉比以前幸福了。”
与其说是幸福,不如说是一种妥协。
剩女,这个词真的像婚恋市场中说的那么不堪吗?
其实不然,现实中的剩女们无论是学业,还是职场上都十分优秀。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说过:“中国的经济奇迹有两个奥秘,第一个奥秘是农民工,第二个奥秘是受过教育的年轻女性。
你可以去上海浦东开发区看一看,去北京的中央商务区看一看,那里的国际公司70%的当地雇员都是年轻的中国女性。”
在中国,职业女性贡献了GDP的41%,这一比例全世界最高。
说女性处境是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标杆,也许并不为过。
可牵涉到女性最重要的婚恋问题,依然逃不开一些老观念的绑架。
到了年龄30岁还不结婚,就是有问题、没人要的“老女人”;
太优秀、太要强没人敢娶也是一种“罪过”;
即使结了婚,但不生孩子就是“身体不正常”;
在中国,不计其数的大龄女性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无形“偏见”与“歧视”,就连耀眼如演员的一些女明星,也曾受到过如此待遇。
在一个采访上,她公然被主持人质疑:“你觉得老一个人待着,精神正常吗?”
这样的问题,我从来没看到过有人如此对男性发问。
三十多岁事业成功的男性依然是“钻石王老五”,而反过来,三十多岁事业成功的女性就是“大龄剩斗士”“黄金剩女”。
婚姻,仿佛才是她们人生所存在的真正意义。
然而,社会已然在发展,当社会享受着女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却没有给予她们观念上的宽容与改变。
纪录片的最后,在父母强压下的华梅选择了到远离家乡,到外国留学,选择了逃离这些让她喘不过气的桎梏与观念。
这种勇敢活出自我的勇气,其实对大多数“中国剩女”来说,都是童话。
大多数人的结局都像盖琪一样,用她的说法来说,就是选择了“世俗”的幸福。
但,我相信,在无数个她带孩子做家务的夜晚,她会想起曾经的她渴望着的人生,也许是去征服星辰与大海,也许是获得灵魂上的自由与满足......
希望,“剩女”一词以后不再代表负面的意义;希望,每一个女孩都有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去捍卫自己想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