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都是前人的血泪,掌握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更是为了以后不流泪。
商业世界里,没有规范化的东西,一旦什么东西规范化了,就意味着大家都可以学。于是,你的竞争优势也就消失了。所以,在商业世界里,差异化远远要比标准化、规范化重要。只有差异化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
人也是一样,就因为你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精灵,才好不容易让你来人间走一趟。而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才奢望全世界都能懂你呢?
所以,英雄,都是孤独的,而他们,也没有奢望全世界都懂自己。这一点,在创业者身上尤为明显。前段时间,一位年轻的创业者选择了以平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来给所有人一个交代。这件事对我的打击不小。我常想,如果一个人已经走了这么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会儿呢。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如果资本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大部分的风险投资在中国都已经变味了。风险投资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创业者在一定时期内,专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为收入和成本发愁,当然,更不是用来烧钱购买市场。可是由于早期鱼龙混杂的创业现状,和缺乏对资本的敬畏与尊重,才逼得风险投资一步步变成今天的现状。在这个博弈场里,很难有黑白分明的评判。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我们还是听听活着的人怎么说的。看了徐小平老师一段尘封15年的资料,相比我内心高大人设的轰然倒塌,那一万点伤害都不算事儿。为了更好地去还原当时的情景,我还特地找来《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也更加体会到,新东方今天的成功,创始人俞敏洪当然功不可没,可更离不开其他合伙人们的理性和胸襟,也更加能感受到徐小平老师的人格魅力。
《中国合伙人》本身拍得很误导人,很少有创业公司是那样诗情画意的。虽然闭着眼睛都知道是新东方的故事,可是那鸡汤和极其残酷的现实以及惨不忍睹的开斯相去甚远。而陈可辛拍成的鸡汤里面又带着鸡毛,让人难以下咽,如果不是因为是徐小平老师写的初稿,真还不如去喝《傲慢与偏见》,《简爱》这类纯鸡汤痛快。
新东方早期的“三驾马车”:俞敏洪做出国考试培训,徐小平做出国留学人生咨询,王强负责口语教学。三个业务各自负责营收,各自秋后算账。可是由于缺乏协同效应,业务发展不均衡,利益也无法平衡,于是彼此交叉持股,可是导致了更多的混乱,几乎就是群雄混战,之后便从互锁型山头公司变成了现代的股份制公司。所有元老和主要骨干,全部变成股东。股东中一部分成为董事会成员,运营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可是由于股权分配的不平等,俞敏洪是大股东,而徐小平则是带领众多中小股东造反的人。为了平衡各方利益,用徐小平自己的话说,他被“赶出了新东方董事会”。他还幽默地说,“我向老俞走去,大家以为我要刺杀俞敏洪,其实,我只是要给他一个拥抱”。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2002年,离新东方上市还有好几年,那并不是黎明前的高大上,而是人生低谷的真实状态。徐小平除了特有的幽默外,没有任何消极和怨天尤人。离开新东方第二天,他开始写《图穷对话录》,每天6000字。当他写完书稿,请俞敏洪看的时候,“敏洪张开激动的双手和我笨拙地拥抱”。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那种境界和胸怀。他们因为激情和理想走到了一起,而真正成就彼此的,是理性和格局。徐小平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我是灵魂,可是灵魂离不开肉体。要不然就是孤魂,幽魂。”
所谓“阿里18罗汉”,“腾讯五虎”,“小米七剑客”,“万通六君子”,“新东方三驾马车”,这些我们听起来热血沸腾英雄豪杰,背后又隐忍了多少血腥和泪水?
而这些,远非一部大导演拍的文艺片电影就能告诉你的。就一如那个选择自尽的创业青年才俊一样,当年一手捧红他们的人,都未曾想过将真正的创业精神和本质传递给大众。大众媒体,除了煽动一头热血年轻人的激情,又真正为他们的成长助力多少呢?
所有真正学会的东西,都不是跟随老师学的或者别人教的、都是自己一点点学出来的;而真正有用的东西,也大多都是自己经历过、体验过的东西,然后一点点悟出来的。当我们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兴趣和理想逐渐丰满,长结实了。这时候,也开始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本钱,开始自主发力,立足社会。逐渐拥有所谓的“见识”,与之相应的“格局”也随即形成。
那些痛苦,煎熬,你懂就行。其他人,懂的人,只言片语,了然于胸;不懂的人,火候未到,解释尽惘然。
也许,有时候,不屑一句解释,留个世界一个唯美,也挺好。
人们会做一切努力去避免真正的思考,思考创作也许会让我早生华发,但更会让我眼神清澈明亮。如果你一眼就看透了我,请你真心为我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