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写人是写作三大主题之一,把人物写好、写活,需要写好人物的特点,展现人物的品质。这就需要真正了解文中的人物,学会写人的技巧。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汪曾祺在这方面可谓是一个范本。
文学大师汪曾祺在写人上曾有这样独特的见解:“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描写,看看写人的作文如何写出人物独有的特点。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跟着沈从文学习写作。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章语言朴实、富含生活的情趣,读他笔下的人物,如同让人亲见这个人一般。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吆喝声,初步体现人物性格。)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用风、太阳和尘土来指代脸上的颜色,实在太特别了。让人不禁想到“饱经风霜”这个成语。)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比喻句用得生动形象,与前文做对比)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对话中体现了卖蚯蚓人的品质:勤奋、刻苦、好学,无不良嗜好。)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两位先生因为卖蚯蚓的人起了争执,侧面烘托出卖蚯蚓的人的优良品质,引起了不止一个人的好奇)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最后一段既写出了作者对社会上的人的看法和观点,更是通过评价和直接表述的方式,写出了作者对卖蚯蚓人的赞赏,侧面再次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技法点拨:
1,仔细观察人物,写好人物的“神”
写人物的外貌是小学生常见的写法,一般会按照顺序依次写出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弯弯的眉毛”下常搭配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挺的鼻梁下必有一张“樱桃小嘴”,这样的外貌描写难免会千篇一律,人物特点难以呈现。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外貌没有特别的词汇,“敦实”一词是人物的总体印象,脸上的颜色在剃头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比喻句贴切,使得人的外貌真实呈现。衣服则用了白描的方式。整体来说,这样的外貌真实地展现出了卖蚯蚓人的勤劳模样。
2,通过对话展露人物真性情。
卖蚯蚓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涵,通过与他的对话能了解得真切些。通过作者好奇的心理,引出了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对话的短句设计环环相扣,如剥春笋般,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似一层,将人物的品质展露出来。人物的话语“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又与全文的结尾“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相照应,展示了人物真性情。
3,正侧面描写相凸显人物品质
写人物不仅需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技巧也必不可少。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出主人公的特点。在本文中,汪曾祺通过莫先生和乌先生先生这样的“高级”阶层人物的争执,侧面烘托出了“卖蚯蚓的人”的特别之处,从而引出了自己对卖蚯蚓人的好评。这里两位先生的争执、“我”的评价,看似与主人公无关,但都与主人公息息相关,很好地从侧面展现出了这个人物,很容易就能让我们脑海中浮现这个人物形象,对他产生深刻印象。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掌握好写人的这三个技法,多练习,多观察人物,我们在写人上一定会越来越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