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内容二:请向大家推荐一本您最受益的书籍(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谈谈您的心得。
断断续续看了很多语文教学类以及班主任管理类书籍,于永正老先生的系列书籍,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李镇西校长手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等,大量教育类心理学类书籍成为我工作前行中的灯塔,当我陷入迷茫自我怀疑时,我会向名家长求助,当通过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便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这样,书籍让我从懵懂的手足无措的青年教师慢慢成长为较为从容地可以用专业视角对待教育的人民教师。每一本书都是浩瀚繁星中璀璨的明珠,但最近参加班主任比赛,让我拍案叫绝的应属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过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引申而已。人的基本性格和思维模式,在六岁以前已经初具规模,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已经基本定型了。培养良好习惯,关键不在学龄后,而在学龄前,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如果家长把孩子惯得懒惰任性,散漫没规矩,自我中心无责任感,教师要培养他的良好习惯,就等于面对一张涂得五颜六色乱七八糟的纸,根本不是白纸,你得先把他擦干净,然后再重新作画,可想而知你有多费力。聪明的教师要分出相当多的精力去指导家长,让他们克服溺爱和过多保护,让孩子有家教,像个孩子样。这种孩子送到学校来,虽然也不是白纸,但是画面不乱,有基础,老师就省事多了,稍加修改,即成好画,事半功倍。否则,教师在学校里好不容易培养点好习惯,到家里就被“消化”了,家长不固“本”(“本”在家庭,不在学校)而学校专治“标”,事倍功半。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既不能太理想化也不能只靠爱发光,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研究型教师,而不是情绪化的老师,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分析问题、搜集资料、调查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管理班级的业务水平,缺乏专业思考的忙碌含金量很低。所以我们要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来管理班级,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在验证假设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再谈爱和力量。奋辑笃行,臻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