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病学里面有一个宣白承气汤(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 瓜蒌皮4.5克),一方面是治疗肺家的热,一方面是治疗肠腑的实,那是在温病学里面的,那么,在伤寒里面有可能就会出现,一方面是上面的寒饮,一方面是下面的腑实,这时候,我们就理由使用小青龙汤合承气汤来加减。
噎,在小青龙汤证里面,不容易见到“噎”这种表现,但是,如果把这个“噎”理解为咽部的不利索或者是咽部的不顺畅的时候,小青龙汤证里面,经常会见到。
如理解为“饭窒也”,“塞喉曰噎”,在小青龙汤证中没有见到。倘把“噎”理解为咽喉不利,小青龙汤证中则较为常见,多在方中加用射干利咽,或不作加减。
也就是病人会经常感觉到咽部不利索,咽部憋堵的感觉,如果碰到这个症状,临床上经常会用到两味利咽的药有效,如射干,桔梗,牛蒡子。
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为下焦水蓄不行,可加茯苓,配以桂枝化气行水。也常用五苓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加减治疗。
如果小青龙汤证,有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的时候,一种情况,我们可能要利小便,在小青龙汤里面加上茯苓这是可以的。本来小青龙汤治疗的就是寒饮,而加茯苓来配方子里的桂枝来化饮这是可以的,并且,茯苓的好处是不寒不热,对小青龙汤本身这个方剂的寒热的影响不大。
当然,在临床上也有另一种情况,以寒饮,水饮为主的,五苓散证很明显,而伴有咳喘的时候,临床上也有用五苓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样来治疗也是可以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等于是小青龙汤和五苓散的合方化裁。
前一种情况是以小青龙汤为主合五苓散,第二种情况是以五苓散为主合小青龙汤。等于是这两个合方化裁。
喘,在伤寒论原文里面是有喘的,而在后世医家的笔下,小青龙汤也是一张治疗喘症的名方。正因为是治疗喘证的名方,肯定临床上有很多医家会误用和滥用而加重了喘。于是,又有一部分医家返回来告诫我们,喘,不可以随便用小青龙汤,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
小青龙汤治疗的肯定是寒饮的喘或者是风寒饮的喘,一但碰到夏季的喘,绝对是禁忌的,是不可以随便用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减。在《伤寒论》加减里面,若喘,去麻黄加杏仁,这个加减在临床上能用得着,但是,经常不会用来治喘。
治喘的时候,如果下虚,而又有上实,也就是说有上实下虚的喘,我们必须要用小青龙汤的时候,可以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加补下虚的药,这是可以的,麻黄不一定非要去。
理由就是沉寒痼冷,而治沉寒痼冷的主要药物就是麻黄,当代有一部分医家说,麻黄是治喘的,应该不能去麻黄。
我们在临床上可以去观察,有一部分咳嗽的病人,如果我们考虑到表散明显,如小孩咳嗽,小孩反复咳嗽需要用小青龙汤,但是,小孩表现的汗出,或者有盗汗或者有自汗,这时候我们有可能麻黄,桂枝,细辛合在一起使用。可能表散不利于孩子的汗出,这时候,我们经常可以把麻黄去掉,换成杏仁。这种情况是有的。
而把麻黄去掉换成杏仁,我们继续观察,发现对治疗咳,对治疗喘,治疗哮似乎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方证对应了,似乎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并不一定小青龙汤治喘一定是需要用麻黄的,离了麻黄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一但形成这种固有的认识,要打破这种固有的认识是很难的。特别是专科医生,我们经常会被专科医生的固有认识而束缚了我们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