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今日教育》微信公号要求,对今年三个作文题谈谈个人的思考,编辑部考虑到不影响考生的缘故,决定今日推送,我以为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全国卷一卷的作文题是: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表面上看,全国卷I作文题材广泛,可选的范围也比较宽泛。但也正因为题材广泛,范围宽泛,可能会让考生举棋不定,会在选择上耗费不少时间。也许这也是命题者的意图之一,考察学生短时间内的选择与判断的能力。2012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要求有“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如此宽泛的范围中如何抉择,折射的不单单是考生平时的观察能力、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他们的思维能力。不过考生如果能从自己的阅历与经历出发,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几个关键词,并努力将这几个关键词内在的逻辑联系找出来(比如“美丽乡村、移动支付、中华美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广场舞”等),也许就不一定困难了。
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其实提出了暗含的文题要求和表达要求。考生需要考虑读者对象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文体,如书信体、导游词、解说词等。总体而言,行文应轻松活泼,立足“介绍”要,文字要有感染力。
不过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考生而言,我还是担心这些“关键词”对他们而言是否熟悉。
江苏卷的作文题是: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请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苏今年的这道题出得要比往年好写一些。材料中提供的主要信息在车与生活的关系、车与社会的进步、人与车的情感、以及这当中蕴含的某些哲理,至于车的种类、车的形状则不是重点。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开放的,但如果仅此而已,恐怕写不出新意。个人以为“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审题的关键所在。行文还是要有一点思辨意识,要透过可见的“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种种关系,发现其背后的意蕴与哲理。比如汽车车标隐含的意义与价值取向,比如各种车型与车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以从车的演变历史中看到文明的脚步等等。当然,还可以从《瓦尔登湖》那里得到启示,从现代文明与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的悖论出发去审视“车”。总之,要避免就车写车。
体裁还是比较自由的,关键要看考生从哪个角度立意。
浙江卷的作文题是: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今年有三张试卷的作文与“读书”有关,相比较而言浙江的指向具体一些。“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给考生的提示是,这篇作文,大致可从四个角度角度入手,一个角度自然是“三本大书”都要谈及,但800字内难免泛泛而谈,不及深入,但如果能做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话,或许也是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字的。从“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中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或者有兴趣的一个“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或许到可以谈得深入一些。至于“心灵之书”还真不好说,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更别谈其他人的了,如果是我,恐怕不会从这个角度去写。另外,如果以“字”为标准分类,似乎“心灵之书”可以归入“无字之书”,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阅读不当也可能给人带来某种伤害,阅读是要以思考为前提的,读了不适合的书相当于交了一个不合适的朋友。如果考生能将阅读上升到一种生命体验层面来认识,或许又会是另一种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