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每天带孩子去各种公共场合跟同龄孩子玩耍,有时候会发生孩子被欺负的情况,抢玩具、被孤立、推搡或者插队等。
龙龙三岁半,没有被欺负了的概念。
被抢了玩具,回头看看妈妈说,他拿走了我的玩具;
被推搡了,看着也不说话,大概还没了解是怎么回事;
甚至有一次被哥哥们孤立了还认为是在和自己游戏;
直到有一次,被交换玩具的伙伴大叫着抢走了手中的玩具,因为姥爷训他的时候声音很大,大概是知道了对方很不友善,红着眼圈,哭了。
这是他第一次因为与伙伴玩耍抱着我大哭“回家吧,不跟他玩了”,因为对方妈妈认为是孩子之间正常的交流,并没有理会,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我也不太高兴了。
“不走,做错的是那个小朋友,你没有做错事,可以继续在这玩。”
我拿出别的玩具塞到他手里,“就在这玩。”
拿到新玩具之后,龙龙很快忘了刚才发生的事情,拿着就往刚才抢玩具的小朋友那里跑,我制止了他,因为刚才对方家长的反应我认为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龙龙不太情愿的回来了。很快我发现自己做错了,因为两个孩子频繁的看着对方,显然想继续一起玩。这个时候我想也许通过这个玩具刚才的关系是可以重建的。
孩子的世界有他们的秩序和规则,在反复打闹争吵中成长,而我害怕他受委屈拒绝了这次成长的机会。
回去的路上我向龙龙道歉:“妈妈刚才是不是不应该阻止你跟那个小朋友分享玩具?”
“是的。”
”妈妈害怕你再被他抢玩具,其实你自己的可以处理好的是不是?”
“也许我可以试试。”
虽然他还不知道怎么应对,但是在一次次交锋中自己也在思考,我所需要做的不是提替他出头,而是引导他如何应对。我应该做的是告诉他我不能替他解决,但是可以陪着他解决。
我告诉他,下次再有小朋友吼你,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你不想交换玩具了可以把我的玩具还给我,我也会还给你的。你没有做错,不需要哭如果小朋友动手,他妈妈会制止他,并且教育他的。先动手的小朋友错了,需要接受惩罚。
如果对方没有被制止,可以还手。但是永远不能先动手,先动手的人肯定做错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争执中学会社交,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干预的话孩子会认为凡事都有家长可以帮自己完成,遇事自然唯唯诺诺,依靠家长不敢承担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争执需要干预,怕孩子被欺负不知道如何应对。
首先,一个性格独立,心理完善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致,与别人发生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一味避免冲突。
其次,看到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该先冷静,判断是非对错,根据孩子的性格判断如何引导孩子应对。
性格温和的孩子鼓励他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利情况下如何向家长或者老师寻求帮助。
性格急一些的孩子告诉他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更好的告诉别人发生的什么事情。
解决完毕后,可以教给孩子如何换位思考,如果有人动手,告诉他暴力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