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对孙少安为典型的那代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特别感同身受。碰巧前些年有一阵热播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母亲大字不识却也看的特别投入。她能有这样的共鸣,很可能她和父亲奋斗的历史和书中写的很像,代入感才那么强。我没有路遥那样的文笔和深度,但是也很想将父母这一辈的打拼经历记录下来。此文,是一个引子。
父亲前天又一次从我生活的城市中转,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去广东进货。现在物流这样发达,不像我们读书时他每年都要出好几趟远门。他已经过了58周岁了,母亲比父亲大几岁,已经过了六十岁生日。我劝过很多次,让他们放下自己的生意。按我的盘算,每年帮我、弟弟带几个月孩子、在老家闲云野鹤玩几个月,这才是老年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的如意算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
这个季节去广东进货,特别的不容易。也就是前几年,有一次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父亲出门在外的一点生活细节。因为做的是小本生意,所有的开支都要从简,食、住、行。四五天的时间要在当地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跑十来个工厂,退上批进货的次品、看新款式的样品、抉择订货、谈价钱。因为时间很紧张,中饭、晚饭通常是不可能按点吃上的,甚至是将中饭省略、晚饭拖到八九点钟才吃。住的就是那种几乎没有隔音的旅馆,碰上隔壁鼾声如雷的话晚上就别想睡了。我有一次一个人出差到北京,因为出差补助不宽裕、出差准备不充分,在西站附近住过一次这种格子间的旅馆,印象非常深刻。这几年我们三个孩子都独立了,他也就舍得住带空调的旅馆了。至于交通方式,前几年旅馆有自行车可以出租,这么热的天气在丘陵地带蹬自行车,05年春节我环骑海南岛的时候体会过那种滋味。听说这几年也升级换代了,可以提供电动助力车,其实我更担心的是交通安全。我跟他说过很多次:我们在外面大手大脚一次的钱,都够你这几天打出租的,可是他说,进货图的就是开源节流、扩大盈利空间,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职业精神吧。
父母当年为了躲老家村委会的计划生育罚款,借了20块钱,带着两个孩子跑到城里来谋生。母亲经常感慨,那时候真是胆大,20块钱都敢往城里跑。在一个百货市场登记了摊位、租一间房子,钱就差不多用光了,真正的是白手起家。从那时算起到现在30多年,父母挣了多少钱很难算清楚,可能也是一笔巨款。我不敢肯定,妄自揣测,父亲可能没有实现他的财富梦想,银行账户上的余额始终都不曾让他开心过吧!事业上,父母没有实现世俗肯定的那种成功,而在子女教育上他们的成功毋庸置疑:我们三兄妹中,弟弟、妹妹都在北大镀过金,我的大学和他们俩比起来自然不值一提,也就是一个非著名的985高校。
或许这还不算什么,我再交待另一个背景——父母的生意,一直是靠亲戚朋友的有偿借(贷)款来维持,拆东墙补西墙。很多和父母一样到城里来营生的,因为不敢背负子女读书的经济负担,让孩子在老家读书,那些同龄人应是最早期的留守儿童了。相比之下,父母打定了主意让我们三个孩子跟他们一起生活、在城里读书,所以我们的学费、书费、生活费都是从这贷款里拿出来的。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经常会交个什么校服费、资料费、活动费之类的,我非常不懂事,对母亲冷嘲热讽说“50块钱搁你钱包里呆两天能变成100块吗”——天知道,她的钱包里可能真的没有50块钱啊,何况是要交3个50块!我是1989年开始读学前班的,妹妹考上大学是2006年,这17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2014年,看着我们差不多可以自立了,父母才在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里买了个房子。据我不完全统计,从小到大我们租过的地方有九处,母亲有过一次煤气中毒的经历。两大人三小孩,在一张床上睡了好多年。我读初中的时候,全家住的那一间房子,靠走廊的窗子摆的是做饭的案板、橱柜;中间摆了个吃饭的茶几,后面放我们的一个小书柜,那种有桌面可以扒着写作业的;一个帘子隔开,后面是父母和妹妹睡的床拼着我和弟弟睡的上下铺。那个年代,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敢于背负贷款、舍得在教育上投入,这一定是我父母的远见和魄力,也是家族精神必须传承下去的一条。多说一句,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
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一直到我们兄妹三人读高中开始住校为止,每天的早饭都是父母早起在家做的。初中的学校管理很严格,早上六点半开始上早读课,父母的起床时间一般是五点半以前。偶尔也有累坏了听不见闹钟响,或是忘记上闹钟发条的时候,父母匆忙喊我们起床并自责,我自然是高兴到外面的面馆里尝下鲜的。通常,中午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在市场做生意,父亲天天回来给我们做中饭。一来因为城市小,交通时间没有那么长;二来也因为做父母的高度责任感。辛苦一天,晚餐是一家五口聚齐的时光。很多年前,我将父母的教育成功归功于晚餐的“饭桌家庭会”:父母会把白天的经历、感想和我们谈一谈,并结合他们过往的生活经历,鼓励、鞭策我们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个思想教育课的作用不可小觑,高频、多次、历时长。
其实,比言传更有效果的,应是父母的身教。我父母的业余生活是这样的:从市场回来后,父亲买菜、做饭,母亲几乎每天都要洗衣服,五个人的衣服常常堆满一大盆。夏天的时候,母亲总是坚持每天给我们换衣服。她跟我们说,有些人,因为衣服的味道大很不招人待见。其实家里是有洗衣机的,可能因为洗衣机洗不完,也可能因为她嫌洗衣机洗的不干净,印象中每天都是在厕所手洗。洗衣服的阵势挺大的,穿个大胶鞋、大胶盆的水一下下的漫出来,回忆起来像小海浪的声音。除此之外,就是因为生意上的事要在夜色中借钱、还钱,与居委会干部讨一点房租、卫生费、暂住费上的便宜,或是父亲用他做生意前无线电维修的手艺出去帮朋友们修电视、洗衣机之类。二十多年如一日,看电视、在外面散步闲逛、打牌,从来都没有出现在他们生活的字典里。一直到我上了大学,才发现父亲喜欢小赌,斗地主、麻将都可以让他忘我一会儿。
我读的小学对口的初中,学生打架斗殴、学风差是出了名的。小学毕业后,父亲就开始活动,想让我读一个好点的初中,那是1995年,“择校”这个词好像还没有造出来。先是让三叔回老家接我——彼时我还和小伙伴沉浸在暑期快乐的生活里,那是一个早上,三叔把我从地铺凉席上叫醒,父亲让我立马到市重点中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然而我并没有考取。一番周折,我读了城区最好的初中之一。而弟弟初中择校的场景我至今历历在目,到开学前两三天对方答复说办不了。父亲仍不死心,决定赶紧换一个路子,辗转找了一个同乡。记得那天晚上,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后,父亲请那个同乡、几个舅舅到家里来吃饭、商议,神情还是很紧张的。皇天不负苦心人,弟弟和我上了同一所初中。终于,到了中考,我们兄妹三人都是拿了奖学金或是学费优惠,考上了市里的省重点中学。现如今我们碰到生活难题,教育、医疗、职场,张口闭口人脉资源。现在想来,父亲哪有什么人脉资源!
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父亲没能正常升高中,在家里荒废了大半年。后来有机会读了高中,学习进度跟不上同学的步伐可想而知。听说,当年他英语、物理学的特别吃力,但是咬了牙要补上,下了不少苦工。第一次高考没有考上,爷爷支持他继续读书,二叔从家里背粮食给他送到学校,又复读一年,还是没有圆他的大学梦。而母亲在成家前,是家里的一个好劳力。据说当年她干农活,一个队上几乎没有对手,挣的公分名列前茅。
父母把他们拿到手的这一把无序、无力的牌,拼命打到了极致的有序,并在需要的时间把最好的牌打出去。他们身上这种不甘为人后、力争上游的精气神,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浸透了我们三个孩子的血液、骨髓。从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觉得学习成绩不好的话很不好意思,好强的劲头开始积攒。记得初中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全班第四名,很难过,仰面躺床上默默哭了一场。弟弟、妹妹也很争气,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读上来,都是学校的尖子生。力争上游,自强不息,逆势上扬,坚韧不拔,不放弃,这应该是家风,才足以说明三个子女全部成才背后的原因。
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经常享用家里兄妹三人都能蟾宫折桂的红利,很多场合都顶着这个光环遮羞。写下此文,并不是再次夸耀。除了学历上的这一点成绩,截止目前我们三人在事业上还没有什么耀眼的成就——其实,就像我的名字,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是有过“科学家”的理想的,眼看着现实与这个理想渐行渐远。只是,我相信路还很长,也很宽,当不了科学家,人生还有其他的高峰可以攀登。现如今我并没有什么资格写回忆录一类,而父母的经历,上面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也待我们继续挖掘、记录。谨以此文自勉,并告诫弟弟妹妹和其他族内同辈、后辈,切莫忘掉这样的拼搏精神,或许你们的生活正在以各种姿势艰难着。我未必能有什么所谓资源直接馈赠给自己的家族,暂且用心总结这一点精神,作为礼物送给你们。它不一定可以让你们大富大贵,至少可以无怨无悔!勤劳的双手,用心对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生活差不到哪里去。
2018年8月13日,献给我的孩子,知和知勤惜时,你还有半个月就要读幼儿园了,希望你能早点读懂这篇文章,身体力行。一并献给一个好兄弟在今日喜得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