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错过了真理,真理会委屈。而其实,错过了真理,你欺骗的一直是自己。 ——李大人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逻辑,分享《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这本书。
据我观察,我身边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逻辑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能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即使那些口口声声都是“逻辑”二字的人,在进行论证时,也是一点逻辑都没有。
因此,今天帮大家总结了生活中最常见的10个逻辑误区(谬误)。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能对“逻辑”二字有更具体的理解。也希望各位通过了解这10个经典的谬误,在心中长鸣警钟,日后进行思辨、论证时,能够避开逻辑的误区,少走弯路、错路。
TOP 10:主观主义谬误
主观主义谬误是指:因为某人(somebody)认为某事(something)为真,所以跟着相信某事(something)为真。这个谬误说白了就是“我信你,你说啥,我信啥”。
这个谬误,在追星的中学生里尤为常见。她们会因为喜欢某个明星,而认为明星所说的话都是对的。如果你问一个中学女生为什么会看《老炮儿》这部电影,得到的答案八成是“我是来看我家凡凡的”。
这听起来会有些“反智”,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么“反智”的时候。比如,我们在议论房价时,会说“任志强都说房价会降,房价一定会降”;在议论八卦时,会说“卓伟都说他俩有关系,这两人肯定有一腿,没爆出来而已”。当你在讲话时,用到“谁谁谁都说啥啥啥了,那肯定啥啥啥”这个句式时,你就走入了主观主义谬误的逻辑误区。
其实,走入这个逻辑误区,是必然的结果。我们的好奇心太重,想了解的领域太多,而时间却又太少,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个领域做通透就很了不起了,哪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自己未知又想知的领域,找一个意见领袖,去听听他的意见,用低成本获取一些相对可靠信息,就成为一件效率看似挺高的事情了。
但这样,一来你得到的信息不一定具备真正的价值;二来,长期如此你会在主观主义谬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避开这样的误区呢?面对道听途说地消息,第一时间应该持有怀疑、否定的态度;如果你认为此事有深入了解的必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审核信息来源、甄别利益相关,在进行思考和求证后,选择性相信。批判相较于全盘接收,需要花大力气,所以只对你认为重要的事进行批判就好。至于不重要的事,既然不重要,知道它是真是假又有何意义呢?
TOP 9:相对主义谬误
相对主义谬误是指:一个判断,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真或假,完全取决于该文化中人们的看法;不同文化或社会中的观念虽有不同但各自成理。说白了就是“我在中国信唯物主义,你在阿拉伯信真主阿拉也没毛病”。
举个例子,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你知道人是由细胞构成、由智人进化而来,并且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考证面前,你对这个结论深信不疑。有一天,你碰到一个传教士,他跟你说,人是由上帝捏了个泥巴模型、吹了口仙气后造出来的;刚造出来时没有视力,在蛇的教唆下偷吃了苹果,才看清楚这个万恶的世界。
你在心中知道,这个人的说法有悖于科学认知,但是,你认为出于尊重,应该理解他的立场,认为他“上帝造人”的理论,也是没有错的。这时,你就走入了相对主义谬误的误区。
相对主义谬论的特点就是,一方面认为自己族群的道德观点普遍适用,同时又坚持认为该标准不适用于那些不接受该标准的群体。说得简单点,相对主义谬误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你试想,如果所有的道理、公式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那还有逻辑可言吗?不个个都是主观唯心主义了?
有人会问了,如果碰到信奉“上帝造人”学说的,我就上去跟他理论,那得多耗时间啊,而且生物学、进化论那一套我自己也一知半解,怎么能说服他呢?
用批判性思维接受一个理论,需要追本溯源,需要思考论证,会耗费许多时间精力。因此,当你想用批判性思维去和别人进行辩论时,先问自己一句“值得做吗?”这也是为什么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意见,而不是碰到事情都要上去叫唤两声。
有人还会问,那为什么要倡导“宗教自由”,这不是犯了相对主义谬误吗?个人认为,对于政治而言,团结比逻辑重要。
TOP 8:以错制错谬误
以错制错之所以是谬误,是因为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他人的非法行为,也不会使你的非法应对变得合法。如果一个行为是错的,它就是错的。错误的行为并不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其中一种错误消失。
以某人对待我们为由,来为我们伤害他做辩护,就是一种典型的以错制错谬误。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员多找给我们10块钱,你会怎么做?是不是很多人不会把钱交还回去,因为他们会想“如果我多付了钱,收银员也不见得会把钱还给我们”,这个想法大家都听过吧?这就是以错制错谬误。
生活中陷入以错制错谬误,并因此突破法律底线而受到制裁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常见的莫过于“手撕小三”,原配会因“她勾引我老公出轨,害得我我们妻离子散”为由,理直气壮地殴打,甚至扒光小三的衣服“当街示众”,将人的尊严撕得粉碎置于车轮之下倾轧。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缺乏逻辑能力,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丧失理智,做出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行为。有些人可能会问,那如果碰到有人恶意刁难我,我该怎么办?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就读过一个故事,一位富商与作家狭路相逢,富商说:我是不会给狗让路的。作家微笑侧身:我恰恰相反。走在路上遇到疯狗,最聪明的做法,当然是离狗远点。
当然,有一点要注意:为免受面临的伤害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此为由给自己的行为辩护,不是谬误。比如,为避免歹徒伤害你而打他,以此为由为自己辩护,这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不算是谬误。
TOP 7:红鲱鱼谬误
红鲱鱼谬误是指,在一场对话中引入一个话题,以转移最初的要点。红鲱鱼谬误有个小典故:将红鲱鱼在路上拖过,可以令猎狗离开最初的路径,跟随鲱鱼的踪迹而去。因此红鲱鱼谬误又称为转移注意力。
各位在看电视剧时经常会看到一个情节,律师对着法官说,本问题与此案件无关,法官往往会说一句反对有效。这里的潜台词就是,这个问题不是本案件相关的问题,为了逻辑的严谨性,不转移对要点的讨论,可以不作回答。
与红鲱鱼谬误类似的还一个谬误,叫烟幕弹。
烟幕弹倾向于堆砌问题,或者使问题极度复杂化,直至最初的问题迷失在语言的“烟幕弹”中。举个例子,在互联网企业中,技术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面临产品人员提出的需求时,故意抛出一些技术领域的专有名词当做“烟幕弹”,制造出一系列问题和麻烦,以打消产品人员开发新需求的念头,让自己少敲点代码。
TOP 6:诉诸人身的谬误
诉诸人身的谬误是指,把提出某断言(something)的主体(somebody)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something)的特征混为一谈。
说白了就是“对人不对事”,诉诸人身的意思就是“针对这个人”。如果讨论一个论题,你对论题本身只字不提,反而对谈论问题的人指指点点,这能算“逻辑”嘛。
虽然在诉诸人身在逻辑论证上是谬误,但在打嘴炮骂街时,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诸葛亮骂王朗这个经典鬼畜桥段中,诸葛亮就是通过在口头上细刨王朗祖坟进行人身攻击,把王朗骂落马下,吐血身亡。所以,学习逻辑学,不仅能让你明事理,若有朝一日不幸遇见菜市场大妈胡搅蛮缠,也能有一战之力。
诉诸人身的谬误有几个分类,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①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
人身攻击性诉诸人身指的是,把不良品性归于某人。比如在冯小刚回应崔永元的“十问”里,骂崔永元是“被嚼过三遍的甘蔗渣”;比如诸葛亮说王朗祖辈为汉臣食汉禄,他却投靠曹贼有辱先祖;都是表达“你这个人,人品不行,还有什么脸面BB”的意思。
②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自相矛盾性诉诸人身指的是,某人的言论与实际行动不符。举个例子,一个研究“熬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的课题的教授,在研究期间,熬夜做了大量的研究论证,最后得出“熬夜伤身”的结论。如果你对教授说“你自己都熬夜,你得出的熬夜伤身的结论不可信”,这就属于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如果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与他所秉持的理论是矛盾的,你不能说以他的行动,驳斥他所持的观点。
③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指的是,事先听闻某人负面,从而拒绝听他的言论。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朋友事先跟你说某明星是个渣男,当你听到某明星的言论时,就会忽略或轻视,这就是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我们很轻易会对一些人形成不良印象,因此要格外注意,不能仅仅因为对某人印象不好,就拒绝接受他所说的话。
TOP 5:生成谬误
生成谬误指的是,试图以某断言的来源和历史为依据“反驳”该断言,把反驳断言的来源和驳倒断言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共同思想。但如果在我们反驳上帝存在时,这样论证:上帝的信仰起源于迷信时代,当时人们无法解释风暴、地震等自然现象才相信上帝,因此上帝是虚构出来的,不可信。这就陷入了生成谬误的误区:根据上帝的起源,来反驳上帝的存在。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是否是英雄,应该参考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他的出身如何;一个断言是否合理,应该从他所提出的论证来判断,而不是起源。这就是生成谬误的意思。
TOP 4:因人纳言谬误
因人纳言谬误指的是,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而接受或支持他的观点。
这和诉诸人身谬误有点相似,但本质区别在于:诉诸人身谬误认为驳斥了某个人,就是驳倒额这个人的观点。而因人纳言谬误是,认为这个人品质优秀,从而认为他的观点也优秀。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聪明是事实,但如果因为爱因斯坦聪明,从而认为爱因斯坦的所有观点也聪明,就是因人纳言谬误。
TOP 3: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指的是,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说白了就是“我打不赢你,就揍你儿子一顿,当是打了你”。
举个例子,小明反对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我指责他想要放宽排放标准,就犯了“稻草人标准”。因为我故意树立了“放宽二氧化硫标准”这个更容易反驳的稻草人,混淆“进一步降低排放标准”这个观点。
稻草人谬误是在打嘴炮时惯用的伎俩,通过区别对方的意思、篡改对方立场,使对方立场看起来明显不符合逻辑,甚至荒唐可笑,从而调动现场气氛,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各位如果看过《奇葩说》这个“辩论”节目,就会发现许多人在“奇袭”的驳论环节,完全陷入了稻草人谬误的误区。《奇葩说》的定位从“辩论节目”改成“综艺节目”,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如果要更精准点,“嘴炮节目”更合适些。
TOP 2: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
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指的是,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
虚假的两难境地谬误通常以 “要么X,要么Y” 的句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明明还有ABCD等N种选择。
举个例子,太太想要一套3D环绕的组合音响,于是对先生说,我们要么买下这套音响,要么就得继续过没有音乐的无聊日子啦。先生完全可以拒绝太太提供的两个选项,因为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选项,比如买套更便宜的音响、买副音质上乘价格却便宜得多的耳机,或者先买个中置,等等。
两难境地谬误还有个子类,叫完美主义谬误。
完美主义谬误经常出现在我们拖延的时候,比如有些人经常说“我做事要么做到完美,要么不做”,这种人通常无所事事。他只是借完美主义,给自己的拖延打个幌子而已。
虚假的两难境地还有个子类,叫划界谬误。
许多著名的诡辩,就是典型的划界谬误。
举个例子,一个不富有的人不可能靠我们给他一块钱而变得富有。但是,如果我们一次给一块钱,一共给了10亿块,他算富有吗?划界谬误的拥护者认为不算。因为我们不能精确地指出,具体是哪一块钱使他变得富有,因此无论给他多少钱,他都不可能富起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道理,却又荒唐至极?
划界谬误的特征在于,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点上画一条线。
TOP 1:滑坡论证
滑坡论证经常以 “如果允许X发生,Y就会随之出现” 这种形式,肆无忌惮地“迫害”我们的生活,让许多人陷入滑坡论证的陷阱,束手就擒。
给你们举个例子,感受一些滑坡论证这颗“毒瘤”:
“人总是得寸进尺,一旦满足某个要求,就会提更多的要求。如果我们容忍早孕堕胎,就会容忍妊娠中期堕胎,进一步,直到有人提出要杀婴,你都会进行考虑。” 这段话就是“允许堕胎”和“杀婴”两件本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通过一步步恶化联想,联系到一起。
此类滑坡论证数不胜数,有些还根深蹄固地植入我们的观念中。比如:如果你让男人轻易地得到你,他就会不珍惜你,最后将会抛弃你。
这句话几乎是“女子恋爱圣经”,但这句话不仅物化了女性,也是滑坡论证的经典。如果仔细想想这句话,就会面临第一个问题:以什么方式得到,才算做“不轻易”?用含糊不清的前提,进行恶意联想,得出一个不能被证伪的结论,一碗毒鸡汤就如此加工而成。很多人却把一碗毒鸡汤品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能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碗反智的毒鸡汤,妙在何处。现实很魔幻。
总结:
真理很难被发现,因为用以发现真理的逻辑,不是通过一篇文章、一本书籍就能练就的。
更何况,当你费尽苦心练就一些逻辑能力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活在一片充满谣言、把谣言奉为圭臬的混沌之中。当你有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却很可能满眼是苟且。
既然如此,那还有必要锻炼逻辑能力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想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以问答问:
“廉价的幸福好呢,还是崇高的痛苦好?你说,什么更好?”
完。
————————————————
李大人,专注高效,只写干货。
如果喜欢,点个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