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是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课下我先研读教材,最终确定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扣着“文”、“言”、“理”这三个方面。这篇课文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先初步熟悉课文,再分组释义,接着总结大意。具体环节:一、激趣导入。先讲纪昀少年时期的故事导入新课。故事的名字叫“妙语讨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近纪昀,了解少年时期的他就聪颖过人,接着简介作家作品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之后齐读、个别读文,纠正读音。三、分小组疏通其意。活动方法:自己结合注解理解文意,画出难解字句→组内互助解决→全班交流展示。四、探究其理。结合课文语句,小组合作探究,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即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是如何“究物理”的?通过探究,你获得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第二课时首先读课文,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整理各种文言现象。处理课后几个问答题,提问:文章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试着把它读出来。
这节课在整体设计上,用有限的时间呈现了较为完整文言文教学思路。很顺利地完成了文意的疏通,对文本进行了较好的解读,使得学生能深入理会本文内涵。第一课时感觉文章中的字词意思没有讲透,所以第二课时再讲一遍字词句翻译。
在教学方法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疏通文意采取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可利用的时间较短,参与面不广。在小组合作学习上缺乏有效指导。在探究其理环节,由于要求不够明确,部分学生脱离文本,缺少思维提升的层次性。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点设计上,我比较重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各种文言现象,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我注意随文而教。课下也做了文言知识整理。以后还应该学生自己整理,目前我代劳的多些。
在课外知识的拓展方面,我觉得本课资料拓展不足,文中结尾写“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我未读完《阅微草堂笔记》,书中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应该进行适当的资料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