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播出多年后,近来电视剧《如懿传》以另类形式翻红,有些出人意料。刷视频的时候难免不时刷到“墙头马上”和“兰因絮果”。其外我最近在看闲书,读沈从文年轻时写给张兆和的书信。文人似乎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切切情感,民国时期的文人尤甚。那种恳切,是随时要将心滚烫掏出的虔诚热切。“我很顽固地爱你”,“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愿意自己做奴隶”——这些话语的肉麻程度大约只有徐志摩或朱生豪说的情话可以与之比拼。两相关联再看后来沈张两人的结局,只觉俩人的感情可算是典型的兰因絮果。
先申明,关于沈张之间的故事,我都是看闲书看来的。我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且记性不好总是读过便忘,所以如果我记错说错还需请大家指正宽宥。沈张的故事常见于他人笔端,我在此并不想过多赘述他们的过往。我只是想发一些个人的感慨罢。
沈从文说给张兆和的那些情话里,除了上面那些热切的,还有一些略微含蓄一些却又流传更广的,譬如“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又譬如“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说这些话语的时候,是两人最为浓情的阶段。喝完甜酒,俩人成婚。从相识到成婚约莫三年多时间。婚后两年沈从文认识了高青子,然后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婚外情。张兆和得知状况后表现出了异常的刚烈决绝,虽在亲友劝说下未至离婚,但余生从此与沈有了深深的隔阂。张兆和在沈过世后曾有言“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张兆和无疑是骄傲的。她有骄傲的资本,所以她才会给众多追求者按上瘌蛤蟆的编号。“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父亲给四姐妹取名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里都含有儿字,像是人的两只脚,寄予父亲希冀她们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四姐妹所嫁都是良人。大姐元和嫁给昆曲演员顾传玠,二姐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看四姐妹小传最喜欢允和,聪明干练,既似探春又似湘云。二姐允和和兆和夫妇走得最近),小妹充和嫁给德裔汉学家傅汉斯。家世显贵品貌俱佳的张兆和当时嫁给乡下人沈从文属实是低嫁。
我之前一直以为沈大约是中年以后才有的婚外情。然而不是,婚后两年多沈即认识了高青子。即使从沈张相识算起,那也不到七年之痒的关口。当时沈33岁,张才25岁,远不到中年倦怠的时候。曾经的高岭之花采摘到手,大概便不再觉得其矜贵。文革期间二姐允和去探望即将下放的沈从文,沈拿着三姐的信哭着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电视剧里常有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桥段,但演到结局终归是完满的。而于沈张,则是真的追妻火葬场。直至沈离世,张好像都没有真正地原谅沈。两人虽生活在一处,但张在此后对沈一直是冷漠相对。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若不是亲友劝住,张大概伊始就和沈离了。
我颇喜看沈的文章,也喜欢沈的性格。沈大约是个始终怀抱赤子之心的人,真诚善良。所以他才会开诚布公地对张说他喜欢上了别人。他当时大约还天真地希冀他的三姐接纳这一切。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既浪漫又天真。或许远观的人还能欣赏其一二,而张则要到了晚年才会叹一句“我不完全理解他”。
这句“我不完全理解他”,最令我感叹。
我相信沈从始至终都是爱张的。张沈的爱情,缘于开始的见色起意,到中途的琴瑟和鸣,再到背弃,之后则是余生漫长的感念悔悟。张沈两人显见不是所谓的灵魂伴侣。但爱情有千种模样,并不是只有所谓灵魂共鸣才能称之为爱情。曾听闻社会学专家说,中国古代没有爱情。这大约是把爱情看得太过玄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又怎么会不算爱情呢!爱人若懂你当然好,爱人若不懂你应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又有谁能真的完全懂另外一个人呢。
沈张之情事,让我有感的另外一点则是爱情的主动。年轻时总以为爱情的主动权在不爱或少爱的那边,年长后才发觉爱情的主动权在爱多的那边。譬如沈张,开始张不爱沈,爱情的主动权在沈,沈选择了继续苦追方才成就姻缘。其后张爱上沈沈却出轨,爱情的主动权即来到张这边,张选择了断绝情意则宣示爱情终结。
有时想,如果沈从文是在中年后才有的婚外情,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如若是人到中年,大家相互都有了倦怠,爱情占生活的比重总要低些。那样的话,沈的婚外情不至于持续六年之久,张也不至于那么刚烈。年轻总是气盛些。我很佩服张的决绝,但亦觉得张对沈的惩罚代价过于惨重。可算是玉石俱焚。既没放过沈,也没放过她自己。既误了沈的一生,更误了自己一生。随着年纪渐长,我愈发觉得人生苦短,不必如此。沈张两人伊始交好五年,其后便是长达五十余年的意难平,比较时间长短更要让人感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