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治学严谨,做学问诚实认真,对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都要持保留意见,或寸敬畏之心。比如对鬼神,都不愿谈起。
援引《论语.卫灵公篇》15.26中,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亡(wú)通“无”。
孔子说:“我还是能够看到史书中存疑空阙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骑)先借给别人骑,现在没有这样的了。”
“有马者,借人乘之”,看起来奇怪,却是孔夫子在褒奖感叹古人的治学态度。古人写书时不懂之处就空下来,留给后人完善,这就好像自己有马借给别人骑——自己写的文章,留下一部分存疑之处或发挥的空间给别人。
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就是孔子曾说的“阙如”,即,存疑精神。可惜今天的许多人,不懂也要装懂。
孔子曾对子路说过:“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批评子路轻率鲁莽,强不知以为知,明确指出对待那些自己不了解、不懂得的事,应该“暂付阙如”。
不只是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现在,这种情况更甚。许多自媒体都存在不懂装懂、乱发表意见的情况,甚至有些新闻媒体也不深入调查就拷贝跟风,让人们难辨是非。
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知名度,为了流量,为了IP,或者其他,更多的私心和欲念。
然而,不只是做学问,包括做新闻,做知识和信息传播,我们都要求真,存疑。要具备这样的态度和精神,首先在实事求是的情况下,对未知的问题存疑,然后以积极求证的态度,寻求答案,消除疑问。即便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无法解决问题,也不做“不懂装懂”的事。
如老子、王阳明、稻盛和夫、任正非、董明珠等哲学家、企业家所传达的“少私”。做学问,做新闻,做企业,都如此。
如下手抄《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少私寡欲”。
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除忧患,自然,也能够专注于学问本身,多闻阙疑,有马者借人乘之了。
少私,自然也能获得真知,获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获得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了。这也是“绝学无忧”的三种不同的理解之一,老子的学习态度。我认可这一点。
做学问的阙如精神,因“少私”而“绝学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