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河师大刘小先老师
创伤事件后心理失衡
什么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案例:一个男生,失恋带来心理失衡,打了女生一拳,将女生鼻梁骨打骨折,被学校处理,暂时不到校上学。没有给予心理辅导。后来,他在家一呆就是三年。一个曾经帅气、成绩优秀的孩子,从此不出门,很长的胡子,邋遢。经过三个月的辅导,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去到南方打工。
此处的“重大”是相对。
有时有隐藏性。汶川地震时,一个县长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当时忙于救护工作,看起来心理正常,结果次年5月12号自杀了。
还可能有被欺凌,考试失败。
年龄越小的孩子,更可能表现为躯体症状。
长期应激状态,人会被耗竭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点
1.后果具有模糊性
当时没有影响,留下痛点影响以后生活的咨询案例:
一个高中生,被失恋,有被班主任正向鼓励引导,正常考上大学,实习期,碰上一个和前女友名字一样的女生,激起了他的痛点,于是不跟她说话,并且观察谁跟她说话,便不给人说话,不能安心实习。后来回到学校,碰到高中同学提起他前女友,于是他把他自己洗干净,说自己不能被污染了,并且不跟提到前女友的这个人说话。
2.症状具有复杂性
原因:不同个体,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社会支持系统
3.过程具有变动性
随着情绪的变化,行为也在发展中变化动摇。
心理问题普遍具有反复性。
4.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
5.心理危机的反应具有必要性。
鼓励青少年积极应对,防止拒绝否认
6.发生具有规律(都会有情绪、行为的改变积极恢复时的消亡)
7.心理危机的发展具有独特性。
二、哪些青少年易遇到心理危机
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学校适应:基本学业技能、生存能力、自我效能感
2.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尊(自我价值感)——生命的原动力、人生的核心需要
decy和ray提出 自我决定理论 人有三大核心需要:关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自主的需要。
自尊感高的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
但要防止 有条件的自尊:无助模式
两组小学生,一组是无条件自尊,一组是有条件自尊。给他们同样难度的任务,发现第一组的探索性强,虽然有焦虑,但积极想办法。另一组焦虑过强,尝试一种方法不行就要放弃。
有条件自尊极端案例:一个父亲,孩子考的好就大肆奖励,考的不好就打骂,最终孩子在中考时焦虑到写了自己的名字就无法写字。
3.交往情况
4.处理问题的能力
5.自我控制的能力
决策能力(在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
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发现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后来有更大的成就。教会孩子需要等待,忍受着痛苦去等待)
生活目标(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时机、原则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对象
危机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案例:一个表现的像男孩的大学女孩。早期被寄养在奶奶家,因为她的父母想要男孩。导致她总想当男孩。
危机干预的时机
第三阶段
危机干预的原则
1.安全——首要工作
2.团队工作
3.冗余原则——不惜人力、物力、财力
援助者
案例:给孩子咨询完,并且跟父母沟通完,晚上回家父亲又打了她骂了她…
危机干预技术
原则
1.提供安全
2.危机状态。任何行为都是可接纳的,没有异常。
3.空间——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教育部心理辅导室建设意见)。
4.有效,提供帮助,如积极倾听。
5.预测,接下来的可能出现的反应和行为。
6.准备,为恢复正常生活做准备。
流程
孩子母亲车祸去世,家人和老师都知道了,只剩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呢?
由女孩其他最信任的人去告诉她,并告诉她:虽然你没有妈妈了,但我会是你最大的依靠和保障。
学校平时要建构好心理健康团队。
干预的六个步骤
1.实现接触、保持联系,并迅速建立一定的关系。干预者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尽快与当事人建立一定的关系,让当事人确信并非单独应对,鼓励当事人开口描述危机发生经过及目前感受,并进行自我及干预目的介绍,表明寻求帮助的意愿,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2.危机评估,并确保安全迅速确定事件、危机的严重程度;当事人对目前危机的应付状况;是否需要用药等其它医学措施,确定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提供必要的保证和支持,确保当事人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评估的有:①认知状态:对危机认识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范围、解释的合理性,是否夸大、持续存在的时间、改变的可能和动机;②情绪状态:情绪表现的形式和强度、情绪状态与环境是否协调一致、情绪表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情绪与危机解决的关系,如否认、逃避等;③意志行为:社会功能、社会接触面和频率、能动性水平、自我控制力、危险性行为、确定对自我及他人伤害的危险性;④应对方法、资源和支持系统:什么行动和选择有助于当事人,当事人会采纳的行动是什么,其社会支持资源如何;评价创伤性事件的含义,创伤对当事人生活的影响,当事人在恢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了解是否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如何进行控制的等。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应回顾所有问题,判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需要紧急处理的等,为下一步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
3.制定干预目标干预的最高目标是帮助当事人渡过危机,恢复心理健康,并实现促进成长。但在具体制定干预目标时,应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操作、可实现的目标。干预目标应在对当事人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现资源,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证据和方法,帮助当事人制定一个明确而切实可行的目标,及特别的行动和时间表,并在必要时提供一定的应对策略。
4.实施干预。在具体实施干预之前,需要当事人理解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在激发动机的前提下,帮助当事人了解接受创伤性事件的含义、需要时间及可能面临各种困难等。在短期目标达到,新的应付技能发展起来后,可以确定下一个目标,通过不断地督促和强化积极变化,当事人会在新的应付技能获得的同时,症状明显改善,成功解决危机。
具体实施干预措施包括:
向当事人解释情感活动是对危机的正常反应;鼓励当事人讨论目前感受,诸如否认、内疚、悲痛、生气;鼓励当事人谈述过去和现在;帮助当事人理智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及痛苦;增进当事人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分清幻想与事实;提供应对的策略,帮助当事人建立新的支撑点,转向其他领域,从丧失性情绪问题中走出来;强调当事人对行为和决定的责任心等。
5.实现目标与随访。经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大多数当事人都可以顺利地渡过危机,恢复心理健康水平。在实施干预时要根据不断了解到的情况、当事人的反应及干预的进程对干预目标进行验证和必要的调整,并调整干预策略。在当事人取得一定进步时,要善于及时地总结回顾。在结束之前,还应不断强化当事人对应对方式、资源利用及适应技能的使用,尽可能使当事人接受、适应变化,熟练地掌握新的技能和利用资源,帮助预测和对未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增强对处理将来应激事件的自信心。
简单技巧
陪伴
抚慰
给予食物
技术要点
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教师应该怎么做
构建危机干预三级系统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