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周一年级的数学书,我就有种深深的感慨,数学启蒙要融入到学龄前教育中,而不是过于放养教孩子的东西少。最近看了得到Dr魏的专栏,对数学启蒙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原来对周周的培养并不系统,更多是无意识的做对了。
一年级的书中已经包含了数学启蒙的几大方面:数算思维,几何思维,对比,空间认知,测量。一年级的学习节奏也很快,成绩某种意义上不仅反应了孩子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也反应了过往6年的启蒙结果。反观学龄前数学启蒙,有几个体会:
一,数学即生活,数学的学习从具象到抽象
并不是拿着卡片认识数字,背诵加减法是学习数学,而且抽象的数学符号并不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和兴趣。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的应用场景,从具象的数学启蒙开始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到了上学后就开始了抽象的,偏重于逻辑推理的数学学习。
二,数量思维的启蒙
1,认识数字
在生活中指导孩子认识数字,比如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公交号码等。
2,数数并加上量词(2岁半左右就可以开始了)
除了直接背诵1到10外,和孩子一起数生活中的物品,如数买回来的水果,数到机就是几个。
3,数算(3岁以后基本可以开始了)
可以数数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理解加减法。比如妈妈有2个苹果,宝宝有3个苹果,看看一共有几个苹果呀,宝宝可以数一数共5个,然后妈妈补充一句,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这样的方式可以用生活中很多物品替代。进一步比如,家里有3口人,每人给2个苹果,一共多少个呢,逐渐把乘法的概念渗透进去。当孩子再长大一些,还是要进一步让他背诵抽象的数学加减法,有了具象的基础,孩子会更容易掌握。
二,几何思维
1,生活中的形状(2岁就可以开始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跟他的互动交流中,就可以加入数学的语言,譬如这是一个圆形的盘子,三角形的披萨,长方形的书等等,建立起孩子对于形状的理解。对几何形状的认识,先从平面的图形开始,逐步过度到立体。
2,应用积木七巧板等进行形状的组合
和孩子一起玩积木、七巧板等,一起和他进行组合,比如用两个三角形组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半圆组合成一个圆形等。
三,分类、对比思维
1,在日常的对话中就是使用数学语言
分类: 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融入分类的概念。如绘本放在一起,汽车类放在一起等。
对比:把大小、多少、高低、厚薄、长短、深浅等词语,应用到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比的思维。
2,在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排序
和孩子一起按照玩具的大小进行排序。对玩具架子进行整理,轻的小的放在上面,重的大的放在下面。整体图书,小的放上面大的放下面。
四,空间认识
1,日常示范孩子,将空间语言与实物对应起来
空间语言主要包括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中间,孩子长大一些后,可以再进一步加入东西南北。比如宝宝你看,小熊在桌子的上面,皮球在桌子的下面等。可以进一步滑出家中的平面图,玩藏宝游戏,让孩子感受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鼓励孩子多玩磁力片、乐高等玩具
磁力片、乐高、积木等开放式的益智类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在搭建过程中建立很好的空间感。
五、测量
1,在生活中用详细的测量词汇与孩子交流
不要担心孩子不理解,与孩子的交流使用标准的数学测量语言,包括长度、重量、体积、时间、金额等。
2,帮助孩子实际理解测量值
通过和孩子的游戏,加深孩子对测量值的理解。如放一个身高表,体重秤,周周已经到80cm了,30千克了。我们用尺子量一量盒子的长度。和孩子约定时间,比如我们玩5分钟,这个表上对应一格。和孩子玩过家家是一个综合的游戏呢,一方面可以教会孩子价格的表达,单位的换算,数量的运算等。
六、逻辑推理的启蒙
孩子在具象的数学认知基础上,逐步要发展出逻辑推理能力,一般到6岁后,推理能力会增强,但可以做一些推理的启蒙。比如小兔子比小乌龟高,小鹿比小兔子高,那谁最高呀。
从一年级的学习学习反观学龄前启蒙,更系统也更理解期中的深意,下一步应用到老二的教育中应该会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