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老师在与我们培训新课标时引用了钟启泉教授的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其中谈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从“学习任务群”中体现出来的,他说到:单元课程能不能真正起到课程整合作用,主要依赖教师的单元设计组织,否则他可能仍然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这句话是我再次体会到了教师在课堂当中的“引导者”角色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会教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之后我找到钟启泉教授的文章,对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有了理解。
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靠语文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与写作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因此与其直接训练思维能力与社会能力之类的素养与能力,不如优先设定有助于自发的产生思维与沟通互动的课题及其情境的设计。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这些现代社会期许的高阶认知能力的培育,是同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之类的课程相关的传统的学校教育专注于儿童的知识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未能经历可信,可靠的真正的学习。就从学校毕业了,然而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是难以借助教学训练来获得的,学习者的这种实力是在需要尝试,需要思维与沟通的必然性的某种问题境脉中通过合作性的协同学习才能培育起来。比较、类推之类的诸多普遍性的思维能力,唯有经历了反思性思维之际自然产生的过程,才能提炼出来培育思维能力,重要的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思维能力,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作为一种经验得以体悟,换言之,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该领域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乃至寻求该领域的“本质”的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我的思考是:在今后教学时,尝试从以下几点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设置好令学生能产生共鸣的、实际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在课堂中提问难度不同层次的问题,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都想回答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多提问开放性问题,采用鼓励机制,激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而非等答案,从而锻炼学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