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消除偏见
多去书店翻翻平时不感兴趣领域的书籍,往往会有别样收获。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相当含糊。
02 原著先行
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大脑把文字变成影响的乐趣。很多原著党之所以排斥钟爱的作品被拍成影像,并不是因为影像拍得太幼稚,而是其脑中形象的“完成度”太高了。
03 顺藤摸瓜找书
比起读完一本再找另一本的做法,更好的是一次性同时寻找多本书,这些书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结实又庞大的知识体系,从而包罗性地了解某一主题。
04 阅读名人传
除了怀抱憧憬和崇拜感受成功者的“闪光点”,更应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05 参考行家推荐
畅销书的购买者往往是平时不大买书的人,而作为有识之士的行家会爱惜自己的羽毛,慎重介绍书籍。
06 怎样啃“古典”
一是暂且放下原书或译本,先从针对其价值或者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二是选择便于阅读的“白话译文”。
07 自问自思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
08 重视朗读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出声朗读有助于训练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记得那些年背过的书,却忘了最近看过的书。
09 亲近纸质书
纸质书用厚重的身体,展现出使空间变局促的存在感,给人以“快读我”的压力。
10 输出变现
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读书质量的标准之一。若只是把内容沉淀在脑中,而不找机会调取出来,无异于把书塞在书架最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