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清水沟

挑水清水沟 村庄静静地躺在黄土塬上一处断崖的臂弯里,坐东北面西南的位置,得天独厚。几乎每一天,一层层窑洞都沐浴在明亮温暖的阳光里,温馨沉静,就那么安逸悠闲的沉淀在时光的呵护里。


清水沟,就在村子北边,蜷缩在村庄的脚下,亦如村庄般宁谧安逸。


在我生活在小村的三十多年里,留下我的印记最多的地方,除过家里的窑洞,就算清水沟了。拥有一眼清泉的清水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吃水沟,因为这眼泉水在许多年的日子里,为数百上千的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像土地奉献着粮食一样,她也无私地奉献着生命不可或缺的水源。


那时候,干旱少雨的黄土塬上,靠天吃饭的人们,感觉生活里最缺少的就是水了。条件好点的人家里,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一眼井,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需要花钱,比如牛皮搓成的井绳,井绳上配套的用来固定水桶的铁制的链环,比如榆木 制成的辘轳,都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再加上打一眼十余丈的水井,将近半个月的人工费用,还有每一天给最少两个打井人供应的饭食,还要提供相应的住宿。总之,打一眼井,是许多庄户人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整个村子里,数百上千人口,三百多户,有水井的人家屈指可数。那么,大部分要过日子的乡亲们,就自愿地组织起来,把清水沟的这一眼泉水拾掇好,砌好池子,然后开始了一辈子的挑水生活。

我是不知道在清水沟里挑水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村里人说起来,也没有人有确切的说法,反正很久很久了。从我开始记事起,就感觉每一天,黑沉沉的窑洞里没有一丝亮色,外面也是一片混沌,而早早起来的父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骂骂咧咧挑着水桶出门,大概半小时才回来,躺在被窝里的我,听到一阵哗哗水声,就知道自己该起来了去学校了。那是父亲把挑回来的水倒进大水缸里的声音,似乎这就是催促我起床上学的铃声一般 。


挑水吃的日子,艰难辛酸,一家五口人,一天最少一担水。记忆里,那些水太过金贵了,至今我有节水的好习惯,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一担两桶水,最多的是用于一家人一天两顿饭的用度,每一次做饭前,都要在竹篾外壳的热水瓶里灌满开水。一家人洗脸洗手,也就半盆水。完了这些谁还不能倒掉,先是擦洗窑洞里最奢侈的摆设——黑红相间的大柜子,那是母亲的陪嫁。接下来这些水洒在窑洞里的地面上。有时候,或者浇灌院子里的母亲栽种的蔬菜。厨房里,母亲洗刷了锅碗瓢盆的水,更是不能轻易倒掉的,因为这些要留给家里的母鸡或者小猪娃,虽然清汤寡水的日子里,这些泔水没有多少油水,但是那些鸡那个小猪娃却也喝得津津有味。后来承包制以后,家里有了驴子,有了牛,还养过羊养过兔子,这水就更不能浪费了。


一个家里,孩子长没长大成没成人,衡量的标准,就是能不能从吃水沟挑上来一担水,这似乎是村里一个约定俗成规矩。还记得我第一次挑水的情景,大概是三年级时候,刚过十岁的我,在一个夏日的周末,心血来潮,挑起两只木桶,摇摇晃晃地奔向清水沟。在此以前,我也去过那里,只不过是和小我三岁的妹妹两个抬一桶水,两个瘦小的身影蹒跚在弯弯山道上的情景,至今依旧清晰地在眼前闪现。从沟底里上来时候,妹妹在前面,桑木担子压在两个稚嫩孱弱的肩膀上。如果山路陡峭,为了防止水桶下滑,走在前面的妹妹就要把担子的一端抬在手里,而这,则是更加吃力的事情。常常记得身体本来就差的妹妹弯着腰憋着气满脸通红的样子,枯黄的头发扎成两个细小的辫子,小麻雀的尾巴一样在我的眼前晃动。那时候,我能做的,就是一点一点把水桶挪到我的前面,直到水桶几乎碰到我的胸部。


那是一个下午,落日的余晖涂满我豪情满满的小小脸庞,我想,今天在天黑之前,我一定挑上来一担水,哪怕是两个半桶也好,要给辛苦劳作了一天的父母亲一个惊喜,他们的红儿长大了,不只是在学校学习好,在家里也一样能给他们减轻负担。来来往往的挑水乡亲们,有的打趣,你个没有扁担高的碎娃娃,能挑得动?我只是笑笑,没有作声,挑上来水才是最好的回答。那个初夏的日子,雪白的槐花渐渐败了,紫色的楸树花梧桐花,小喇叭一样开得正艳,一串串一簇簇闪着我的眼,似乎看穿我的心事,鼓起腮帮子为我呐喊鼓劲,吹奏一曲昂扬的进行曲,我感觉那音韵久弥散在馨香的气息里。


来到沟底下,土基砖块砌成的小池里,清幽幽的泉水像一只亮汪汪的眼睛张望着我,这个无比熟悉的所在,我今天要来挑战了,我心底里默默地嘀咕着,我看到池水镜子一般映出我稚嫩却也倔强的脸庞。两只木桶,我轻松地提上了满满的两桶水,然后挑起来憋足劲向上走,开始还好,当走过第一个弯道,我就感觉挑一担水,和妹妹抬一桶水,那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肩膀被压得生疼,火辣辣的。不停地喘气,呼哧呼哧像拉犁耕地的小牛犊。木桶本来就不轻,加上装满水,感觉变得更沉了,我的肩膀好像加上了比两桶水沉了许多倍的重量,但是我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学着父亲的样子,我小心翼翼地右肩膀换到左肩膀,转到第二个弯子,我就停下来歇会。这时,邻居李老伯下来了,他说娃呀,你咋这么有劲,把桶里的水倒一点,多半担水就够你挑了,慢慢来么。然后他不顾我的坚持,把两桶水分别倒掉三分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工厂里上班,我和工友干活的时候,偶尔会抬到一些笨重的设备。两个人找来一根竹杠,系上绳子或皮带,弯腰下去,抬杠上肩...
    冬月之恋阅读 2,711评论 21 31
  • 《故乡的老井》 七岁那年,有一次父亲陪母亲在县城医院住院,家里剩下我,奶奶和弟弟。奶奶七十多岁,脚又是旧社会的那...
    美狼凌阅读 608评论 0 3
  • 我的老家居皖西之地,长江北岸,自然环境虽比不得烟雨江南,倒也河渠密布,湖塘纵横。我家北侧三五米之地就是一方...
    五百文阅读 837评论 6 11
  • 拆柴房时,在里面阁楼搜出一对木桶,已经缺了木板,开始朽了,往下一扔就散了架,我只能将它当柴禾烧了,免得碍地方。 那...
    别山举水阅读 1,184评论 10 40
  • 写作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梳理自己内心的很多想法,让人更理性,更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写作,就是再一次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苹果Apple来了阅读 2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