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之行纯属计划外。
走完甘南,回到兰州,大家意犹未尽,不知是谁问了一句,附近还有没有值得一去的景点?随行的老宋说道,要不我们去天水?从网上看应该不到300公里,那里有一座麦积山石窟。
天水古称秦州,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山系末端的渭河上游,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陇上江南”的美称。
全票通过,说走就走,下午坐兰州直达天水的动车,5个小时便到达了天水市。
麦积山石窟坐落在天水东南30公里处小陇山支脉的麦积山上。第二天,大家有些迫不及待,一大早便来到景区,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游人并不多。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齐名。在中国四大石窟中,麦积山石窟是知名度最小的一个,因地处偏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世人所知,至今也很少被列为专门的旅游目的地。
景区的大门正中悬挂的匾额上有“麦积山”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走进大门,远远望去,这是一座岩壁陡峭、绿植环抱的孤山,山不高也不大,但视觉冲击力极强。山体上有大小不一的造像神龛,栈道串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麦积山脚下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寺门上有郭沫若书“麦积山石窟”匾额,两边是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先生撰写的楹联:“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六朝一般是指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说麦积山石窟为“六朝石窟”,这是正统的汉史观。我国传统史学家认为,南北朝时期的正朔是建都江东的南朝。
穿过一条绿荫山径,来到山崖面前。麦积山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发生强烈地震,整个窟群从此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
“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麦积山的石窟全部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石窟各洞窟间以栈道相通,栈道“凌空穿云”,陡峭险峻,令人叹为观止。
麦积山石窟在历史上一直是木质栈道。关于栈道,民间一直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 、“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传说。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由于年久失修,栈道多数破败断绝,无法通行,大多数佛阁只能远观而不能进入。
1941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上麦积山考察,编写了《麦积山石窟志》。后来带领村民“挟长板,架败栈间,递接而进,至穷处,引索攀援”,发现了麦积山最大的洞窟,也就是现在编号133窟。解放后,地方政府对西崖的大部分栈道进行搭建,后来又进一步完善东崖栈道。
从1977年开始,历时八年时间,天水政府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山体加固和塑像壁画修复,拆除原先的木质栈道,修筑了钢混结构的新栈道,从而保证了石窟安全和洞窟畅通。所以说,现在再踏上这条栈道,不会再战战兢兢,应该是有惊无险。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为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此,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丝绸西去,佛法东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有史料统计南北朝的时候全国曾经有多达3万多座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绝对不是夸张。
在这种背景下,处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天水,自然成为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一个兴盛之地。据《方舆揽胜》记载:“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后秦帝王姚兴,笃信佛教,尊西域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为国师,在老家天水大兴佛寺,开凿石窟。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曾在此修行,被赐死在麦积山,并凿龛为“寂陵”而葬。北周保定、太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北周文学家庾信为此作《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壁累经文,龛重佛影。雕轮月殿,刻镜花堂。横镌石壁,暗凿山梁……”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石窟规模宏大以及佛事之盛。仁寿元年,隋文帝亲自降诏,在麦积山建宝塔“救葬神尼舍利”,并敕赐麦积山寺院为净念寺,这就是后来的瑞应寺。现在隋代的舍利塔仍然屹立在山顶。
隋唐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对石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发生秦陇地震,特别是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发生的秦州地震,直接导致麦积山中部山崖崩塌陷落,散花楼及摩崖大佛遭到损毁。
这段时期,麦积山的萧条从诗人的文字中也能感觉得到。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秦州,游览麦积山后,曾写下《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五代至两宋,主要是麦积山石窟大规模修缮时期,几乎没有新开凿窟龛。明代之后,麦积山石窟进入衰落时期,失去往日的地位,石窟一度被世人遗忘。元、明、清仅有少量的塑像或彩绘活动,这一时期,麦积山石窟在外界鲜为人知,也使其避免了战乱等人为破坏,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石窟,历经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扩建,现存221个窟龛,10632身泥塑石雕、1000余平方米壁画。逐渐形成“密如蜂房”的布局,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2014年6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麦积山属丹霞地貌,宜开窟却不宜石雕,因此石窟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其中大型的有高 12 米多的西崖大佛与高15.8米的东崖大佛。
我们不是考古专家,更不是佛学专家,对于佛像雕塑和壁画艺术的鉴赏自然是外行,但这不妨碍我们以虔诚的心态去参拜,去欣赏。
进入景区,远远可见西崖上的第98窟,又称“西崖大佛”。该窟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佛呈站立像,菩萨仅剩佛右侧的菩萨,左侧的已经残缺。
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
转向东南处,抬头可见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系摩崖浅龛,为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
东崖的石窟以涅盘窟、千佛廊、第4号窟上七佛阁最为精美。
麦积山石窟中的上七佛阁最为宏伟壮观,是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上七佛阁位于东崖大佛上方,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也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更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已经不是北周时期的原作。
这个洞窟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散花楼”,其名源于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辩论佛法故事里的天女散花。据说,在天空晴朗且丝毫无风的情况下,将碎纸片随手从栈道上洒下,纸片不但不会飘然下落,反而向上升起,似漫天花雨。这给散花楼平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
现场没有人去试着撒纸片,当然,为了环境卫生,景区管理人员也不会允许你这样做。
据专家讲,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此处四面环山,塌陷的洞窟形成了一个凹陷的山坳,当暖热气流沿山体逐渐抬升到凹面,形成气流涡旋,随之急剧上升,纸片随着气流被带向空中,从而形成花雨漫天。任何事情解释清楚了,自然也就再无神秘可言。
麦积山众多石窟之中,第43窟和第127窟是两个极具特色的洞窟,它们都和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有关。
第133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却出现了宋朝的雕塑作品----释迦会子,佛教中叫做“罗睺罗授记”。宋代工匠,把父子相见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在罗睺罗还是婴儿的时候,释迦就出家了,这是释迦摩尼成佛后第一次见到儿子。佛祖目光柔和而内心纠结,有父亲的激动喜悦和愧疚,同时带着威严。双手合十的罗睺罗在佛的身边,低着头,面带委屈。雕塑把父子相见时的内心活动,从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设计构思巧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遗憾的是,133窟禁止拍照,这组雕塑没能用相机记录下来。
麦积山石窟的主要雕塑价值,在于保留了早期的泥塑。石窟洞窟位置高且偏僻,在很长时间内,人迹罕至,因此雕塑原作得以保存。特别是石窟内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每一尊雕塑都异常生动、精细非凡。北魏造像从粗犷到秀骨,有北方的“体魄健壮”和南方的“秀骨清像”相融合的特点。西魏风格温婉,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着世俗的微笑,亲切可人。北周雕塑圆润敦厚,人物形体饱满,面形丰颐。隋唐造像丰满细腻而气度恢宏,麦积山现存最宏伟的东崖大佛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世风浓郁。前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说:“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总体来说,早期的石窟造像率真古朴,更多是受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到了北魏,开始出现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北魏晚期到北周时期,中原汉族文化与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这一时期造像风格已转变为“褒衣博带”的汉装人物形象,佛面容清秀含笑,菩萨表情恬静。弟子面部表情有的稚嫩清纯,有的憨态可掬,十分可爱。西域佛教艺术文化对麦积山造像的影响几乎消失殆尽,作品呈现出更纯粹的民族文化特征。
“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麦积山石窟也保存了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展示了从北朝到明清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此地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模糊不清,清晰的很少。
石窟作为一种外来的建筑类型,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物证。中国四大石窟特色各有千秋,敦煌石窟具有浓浓的异域风情,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气势雄伟、古朴粗犷,龙门石窟雍容大度、华贵堂皇,都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石窟是以其精美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以及世俗化的泥塑艺术而闻名中外。故而,历史学家范文澜,将麦积山石窟称作是“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麦积寻兰若,烟岚锁石龛。
危崖如古刹,峭壁即伽蓝。
幽径闻清梵,空山见佛庵。
龙城天水郡,陇上小江南。
麦积山环境清幽。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只见千山万壑,层峦叠翠,云雾缭绕,山奇林郁,“麦积烟雨”是秦州八景之首。以前由于栈道奇险,游客虽惊慕不已,敢于攀至顶端者却很少。五代文人王仁裕游历麦积山后有诗:“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玉堂闲话》和《秦州志》中描写麦积山是: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被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清代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麦积峰千丈,凭空欲上天。最宜秋后雨,兼爱暮时烟。境胜端由险,梯危若未连。钟声落何处,遥想在层巅。”
置身于这幽静的青山之中,曲径盘桓,流连忘返。回望山崖上温婉可亲的佛像,心有微澜。
那年,山下的工匠
于峭壁之上,孤峰之间
千锤万凿,镌石成佛
从此,你善跏趺坐
安详悲悯
羌笛怨塞外,五胡乱中原
唐时风沙宋时烟
你双目微垂,俯首人间
万事沧桑
一望千年
横云飞渡,陇上江南
你扯一片白云,把天空擦得更蓝
这世间的一切
都是过往
云烟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