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觉得有几点深同感受:
1、少有人明白的幸福之道:人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如果能在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不抱怨,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活得宁静和谐。
在40年的人生当中,我没有领悟到人生幸福的真谛。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是一味地逃避和抱怨。没有人会为你糟糕的过去买单,没有人能回到过去重新开始。所以放下过去,面对现在,改变能够改变的,重新开始。我们常常以为别人的生活比自己的精彩。其实,第一,别人的生活精不精彩和你毫无关系;第二,到底精不精彩你也不知道;第三,知道了又能怎样,你不还是得过自己的日子。 所以要比就和自己比,今天是否比昨天有所成长!你花时间做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个用于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比较今天的时刻,都会成为停止成长、生命倒退的时刻!
2、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欣赏:生命的每一次痛后面都藏着一个大智慧:学会怎样与痛苦相处,内心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把揭开伤口的手抚在心上,去感受你的痛苦。我们需要做的是进入疼痛,穿越疼痛,温柔的与疼痛在一起,最终收获痛苦带来的启示。无论这启示是什么,其实都是化了装的智慧。面对,才是放下伤痛的唯一方式,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才是面对。
人一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疼痛,不管是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我们要么需要身边人的抚慰与关心,要么会去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我们很少去感受疼痛,可能很大程度上会去对抗和抱怨。原来可以把疼痛当作你的孩子一样去关心、感受,你将会收获与之不一样的结果,会由此得到人生感悟,也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充满智慧。
没有人喜欢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传递出了一种气息: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而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观察对方当下的样子,关注他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陪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不带情绪地表达需求和愿望。当需求和愿望没有被满足时,不抱怨、不攻击、不逃避,用利人利己的方法面对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一直以来对待孩子的做法就是说教太多,规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反正我说的都是为你好,你应该理所当然地接受,其实孩子并没真正接受,这次服从了,下次还会再犯,特别是你看不见的地方,更是随心随欲、屡教不改。所以一个唠叨的、说教的妈妈就这样产生了。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不听话了。我应该改变当下的态度,不要试图去说教、要求,而是应该用平和的态度,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去关注和感受孩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去影响孩子的变化,让他从内心真正地接受,这样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要做就做“不费力也讨好的父母”:父母意见有时不统一,正好给孩子一个学习如何在不同意见中分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适应和决断的能力,不是利用孩子实现自己的意愿,更不是让孩子做自己的啦啦队。爱,其实就是你温柔、支持的眼神,你温暖的拥抱,你紧握着我的双手,你全神贯注地倾听,,,,,,像奥巴马和贝克汉姆那样做一位好爸爸,舍得为孩子花时间倾注深沉的爱,陪伴,才是你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的。决定孩子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受到爱,有没有学会爱;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否具备抗挫折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老师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在孩子犯错时帮Ta找到解决的方法,不是指责批评。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更愿意看你怎么做,不是听你怎么说。
答不答应孩子的需求和要求,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首先不是符合不符合你的意愿,而是问自己,问孩子,这样做、这样说,能不能提高了他的八项抗挫折能力(Resilience): 身体健康,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尊自信,乐观(现实),设立目标、解决问题,控制冲动,主动探求。当你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尊重,他们都愿意听从和配合对他们有好处的建议和要求。
最好的老师,是你的孩子,如果你真的能够知道这一点,并且认真、用心地聆听和陪伴孩子,以身作则,你就不会错爱。做母亲、做父亲,是一场奢侈的旅行,让每一刻都成为纪念,而不是悔怨。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内心都有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有的时候无法抵抗诱惑,在本来应该用来学习的时间,玩了电脑,看了小说,我们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在诱惑和学习之间,学会平衡,打骂和责备并不能让孩子学会这种能力,孩子要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和意愿,努力才能做得到。
4、工作要有快乐和成就感:“铁饭碗”应该具备几个特点:第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第三,你喜欢并擅长的事。比方说,我就喜欢打游戏,如果你能够打到别人愿意付薪酬请你打游戏的程度,你靠打游戏就能让自己生存,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消耗,最终你还有可能产生虚度光阴的悔恨,以及对自己的不屑一顾。我们每个人在与人相处时也都喜欢尊重、赞赏、肯定自己的人,这是人性共通的部分。据说,人与人这间98%的交流都凭感觉,剩下的2%是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寻找理由。不管这种说法准不准确,有没有科学依据,但非常符合人与人交流的状态,也就是很多时候,理智会屈从于感爱,感受好了,有事也不是事,感爱不好,什么事都是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