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的工作室刚刚成立,第一期活动的主题是:成长故事。关于成长的故事,说来话长,可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
路遥小说《人生》的扉页上有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回想起我的“几个紧要处”,都有一位“重要他人”,正是他们渡我走向更高处。
遇见·唤醒
2018年,我来到洛阳市实验中学,因为学校有“传帮带”的青蓝工程,我拜马晓茹老师为师父。自那时起,我便开始跟着师父学习“好好教书”。
师父以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使我体会到“什么是好好教书”。
作为教师,第一要义是站稳讲台,“如何把课上好”是我问自己最多的问题。于是,钻研教材、研究教参、结合学情……因为班主任工作事务繁忙,白天不能静下心来思考,我每天下午在学生放学后开始备课,那时师父也总是晚上十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我于是就有了随时请教师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之后去听了师父一节课,我激动地发现:原来同样的内容,师父竟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动脑思考、思维碰撞、解决问题。
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课可以称之为一节好课,只觉得师父的课,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学生积极,即使我作为老师,也能学到很多。
于是仅仅向师父请教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学习欲了,因为听师父的课可以学到更多!我小心地询问师父是否可以在我没课的时候去听她的课,令我意外又感动的是,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现在想想,也有些感动得想落泪。如果当时她委婉地拒绝,我会失去多少进步的机会呀!
跟着师父听课,一听就是两年!
只要我和师父的课不重合,就搬着凳子走进师父的课堂,我甚至为了听课和其他老师提前换课。时间长了……师父就在教室后面为我准备了一个凳子。
刚开始,就是听、记笔记、照搬模仿着讲课;后来,我先设计好教学设计,然后再听课,听完后思考为什么我和师父讲的不一样,进而对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深入的思考;再后来,听课前我先在一个班上课,然后带着上课发现的问题去听课,尝试在师父的课堂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后再去另外一个班上课。
我享受于这个不断更新、提升、创造的过程,陶醉于自己由教学小白逐渐变强的过程,同时也被师父上好每一节课“好好教书”的态度深深折服。
什么是“好好教书”?我想就是师父教学的模样,就是“脚踏实地”。师父现在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她说自己不想成为什么名师,只希望带着我们脚踏实地地教学。我想这就是工作室理念“脚踏实地”的来源吧。
就这样,工作的“第一个三年”结束了。
实现“站稳讲台”目标的同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所教的班级中考成绩不错,经过师父的指导磨课,我在市优质课比赛中也获得了全市第六名的成绩。
学习·实践
进入“第二个三年”,我开始思考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学习“如何才能把书教好”,希望自己由新手教师逐渐向具有专业素养的专业教师发展。
于是趁着暑假两次自费参加“河南省教师成长书院”,在培东班和冲锋班各学习一周时间,学习后最大的收获是结实了来自全国各地有教育情怀、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的平凡而优秀的一线教师们,而这些优秀老师们的成功路径就是坚持不懈地践行“读书、写作、教学、科研”。
这一点,我做得不好。同时,也深感自己专业知识严重不足。
“想让一名教师成为一名专业的老师,就是要带她走上科研的道路”,于是我从读书和写作开始,读陶行知、王荣生、魏智渊老师的书,结合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每天写1000字,三个月时间便在简书上写了十万字。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做好教学反思。于是经常追问自己:我的课堂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我如何改进?我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理论来指导我?我借鉴了什么理论?改进的效果如何?
有一段时间,在反思、评价、行动、再评价的反思过程中,我努力迈向自我攀登、自我突破、自我跨越之路。但只有开始,才知道坚持有多难。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停更,后来只是断断续续地写,没有坚持日更。
而此时,又是师父在推动着激励着我向前走。她时时提醒我研究近几年的热点,如学习课标、中考命题、项目化学习、多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一体化等等,鼓励我发论文,有大型活动讲座也会提醒我参加。
想偷懒时,见到师父,便告诉自己:再坚持坚持吧。
使命·教书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时时想:我的使命是什么?
想来想去,应该就是“好好教书”吧。
工作以来,有痛苦,亦有成长,有快乐,更有希望。现在、未来、好好教书,希望自己和师父一样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一点点地发光,光亮多了,就能变得像太阳一般明亮,将来也能照亮他人前进的方向。
如今,我的师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这是一个温馨小窝、一个能量加油站、一个助力专业发展的平台。感谢师父栽培,我有幸成为师父工作室的一份子,与来自全市各地的老师们共赴美好,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情的遇见?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忙碌,一起为追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为“好好教书”而努力,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