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笔记258,7-12-1,离娄章句上12-1》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丙辰日,三月初二,2017年3月30日星期四。
一.这一章,孟子将讲解“明善诚身”的道理。第一节的整段话来自《中庸》,点出了诚明之学的要旨所在。
开头这句最要紧: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这句很容易字面上“翻译”一下,这本书就白读了。居于下位,这个好理解,不获于上,就要多问一句了:
孟子的话,往往讲给实际上个个儿要去统一天下的诸侯国君的,他居于谁的下位呢?他需要获的是哪一个“上”呢?
还有,张居正先生的讲解,他是讲给小皇帝的,皇帝如何“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呢?皇帝居谁的下位,他需要获的是哪一个“上”呢?
不获于上,这个“上”,南老讲解为“远见”。
这是非常启发人的正解,咣当一声这篇文章一下子打开了一番新天地,心胸为之豁然开朗。中国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立志做圣人,圣人做不到,至少会成为一个有干才的贤人,万一达不到就等而下之什么也没有了。我们读孔孟之书,想做圣人,做不到的话,至少还有一个人的样子。不获于上,是说一个人要有高度的智慧, 有远见,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人没有远见,人生已经差了一截了。“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想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番事,想为人民谋福利,如果没有远大的高见,纵然做一个好官,也只是普通的能吏而已,不能算是一个名臣,更不是历史上国家的一个大臣。
中国文字高度凝练,一个字往往多解,所以不能像现代《语文》教科书那样,一个字一个字规定死,这么读就读不出书中的味道。中国典籍一语双关,乃至于多关是普遍语法,比如说这一句"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就是双关语,既有"身处下位的人(如果)不获得上司的信任"这个意思,又有南老讲解的"如果没有远大的高见,纵然做一个好官,也只是普通的能吏而已,不能算是一个名臣,更不是历史上国家的一个大臣。"这样一个精神修养方面的意思。
因此,今天这样一个本身浮躁的时代大环境下,个人而言尤其需要自我锻炼静心的修养,至少读书时静得下心,唯有细细的品味其中的意味,在自家身心上一点一点体味涵泳,方有望得到少许收获,所以说“好书不厌百回读”。
二.接下来从"获于上"开始,步步推演,经过信友、悦亲、诚身,最后直达明善。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获于上"的方法不是假装迎合称颂来的,而来自于行成名立,朋友们个个称扬。
然而,"信于友"的方法不是以获得称誉为目的结交得来的,也就是说,天天请客吃饭信誉反而差了,“信于友”来自于竭力尽孝,使父母常常喜悦。
然而,"悦亲"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服劳奉养,而在于诚身,诚身是指真实无妄的"身",身代表的是言行。
特别是言。
我的体会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非原理"中,管理自己的眼睛放哪儿,耳朵接收什么信息是明显的,最需要警惕的是"非礼勿言"的"言"。人有"乐说欲",能说、乐说是人的本能欲望,往往予人少,伤人多。自己不知警省罢了。控制好"乐说欲"的心法是"慈悲"。少说,最好不说。
最后,诚身的方法是"明善"。自知之明的明,择善固执的善。
三.本节最后一个学习要点是"道",指的是方法,不是手段。不是用一个又一个手段达到一个又一个目的,那是伪,是假,是错误的理解,这么学,则正学成歪学,把正心的学习变成一句一句的阴谋。
师父讲"以术入道",讲的是方法论,不是手段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