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断断续续利用了近2个月时间,仔细读完了伊思·托尔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诸神的黄昏》),结合之前读过的《莱特湾海战》《击沉一切》等相关书籍,对太平洋战争全程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作为军事爱好者感觉十分“解渴”、获益良多。
一、太平洋战争概述
太平洋战争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日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作战范围涵盖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战争由日本偷袭珍珠港开端,以日本彻底失败结束。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3年零9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计数。据部分统计,以美为首的同盟国698859人阵亡、959911人受伤,日本957186人阵亡、526149人受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递交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历时6年(1939-1945)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历史。
战争以日军海空闪击战拉开序幕,日军千里奔袭驻珍珠港美海军舰队,歼灭了驻菲美航空兵和驻马来亚英航空兵,击沉了两艘英国主力战列舰,席卷了美属威克岛和关岛,在爪哇海消灭了盟国舰队,将英国人赶出了中国香港和缅甸,将麦克阿瑟的部队围困在巴丹半岛,在新加坡俘虏了7.5万英军,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投下了炸弹。日军这一系列惊人胜利,主要是因为盟军当时当地的力量弱于日军。随后,随着美战争潜力的苏醒、工业制造的全面发动以及美军技战术水平的提升,战况发生了明显转变。1942年5月珊瑚岛海战,是战争史上航空母舰编队在远距离以舰载机首次实施交战,也是日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受挫,日海军由于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难以补充,被迫中止对莫尔兹比湾的进攻。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美成功击退日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重创日海军主力,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1942年8月所罗门群岛战役,日军海空航空兵遭受惨重打击并再未真正恢复,舰船损失严重而难以弥补,日陆军在瓜岛损失了近3万人。1943年,美发起攻取马绍尔群岛战役,先后攻占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总结提出“瓜跳战术”,导致日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使美获得在中太平洋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1944年2月,美军跳过17座日占岛屿,越过日军当地最强大的堡垒拉包儿;10月莱特湾海战后,日海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失去了战场制海权。美随后接续夺占硫磺岛和冲绳岛,不断进逼日本土,并以此作为对日本土发动战略空袭、两栖登陆的前沿进攻基地,配合长期位该战区实施的潜艇作战,日战争潜力得到大幅削弱。1945年8月,美接续向日广岛、长崎投下2枚原子弹,加之苏联对日宣战,以强大的兵力规模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对日作战,对日形成强烈震慑,日高层最终接受盟军于7月提出的“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关于作者和该系列著作
作者伊思·托尔是美国著名的历史作家和海军历史学者,2006年以介绍美海军建立历史的《六舰》赢得广泛赞誉,次年荣获美海军史领域的重磅奖项,还入选《纽约时报》编辑选择奖,在学者、军迷和历史爱好者群体中广受好评。作者从2007年开始撰写该系列作品,直至2020年完稿,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写这三部曲耗费的时间够打三次太平洋战争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系列作品是作者认真研究、仔细梳理、用心撰写的成果。阅读此系列以后,深深感到作者占有和查阅、研究了大量原始资料,并本着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原则,反复比对相近材料,选取可信和真实的事例,为读者很好的还原了那段战争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为所有重要战役和事件都附上了简要的作战要图,为军事爱好者研究战例提供很好的素材和参考。同时,作者从一个军事史研究专家的角度,从战争深层次原因、日美战略抉择、双方指挥员战役目标选定、方案计划制定等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对读者而言可以受到更多启发。特别是在第三卷中,基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全书不限于对战争过程的描述,更从美总统选举对战役的影响、美对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亚洲地缘政治的考虑、日高层博弈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使得读者能够从单纯军事考量向与政治、外交诉求等整体战略决策的角度回顾分析那段历史转变,视野更宽广、思考更深入。
三、几点具体思考
关于太平洋战争,这么多年来学者们相关总结思考应该已经很多了,抛开战争正义性、美日综合国力和战争动员潜力对比、国家体制特别是国防和战争决策机制等方面不说,个人谈谈对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一是关于装备建设战略投向的问题。不管国家的体量大小,一个国家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同等时间下,如何确定国家国防战略投向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的问题。二战发起前,日军囿于传统的海军作战思想,大力投入战列舰建设,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结果并没有在海战中发挥出应有效能,反而落入了用起来无用费油、不用碍眼的境地,仅仅采取了些象征性行动,就沉入海底了。反观美国,珍珠港事件以后,充分认识到了以航母为平台的舰载机攻击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样式,随即全力发展航母和舰载机,大力培训海军飞行员,在战场上逐步积累了优势,并最终转化为胜势。
二是关于对后勤保障的重视问题。个人感觉,美日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从一定程度决定了战争胜负。日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原本应该对后勤保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战争自始至终,其主要精力仅局限于对资源的掠夺,而忽视了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战争初期,日在东南亚顺利的大举扩张,但从未计划建立集油料、弹药、维修、器材补充补给于一体的前进基地,以至于到了莱特湾海战,舰队的油料和装备物资补给要分隔两地、相距甚远,最终沦入油料补给要远赴马来亚,装备维修要返回本土的境地,大大制约了战术的选择运用。其次,在历次战役中,日军在打击目标选择上,也往往忽视对美后勤保障设施和物资的打击,只关注海空平台的对抗,错失了很多战机。再次,日军在战场建设方面,缺乏专业力量和机械化装备,大多依靠人力蛮干,导致经验不足、效率十分低下,成效十分有限。反观美军,专门成立代号“海蜂”的专业工程建设力量,注重建立前进综合保障基地,莱特湾战役主要依托乌利西环礁,冲绳战役则是庆良间列岛,并在冲绳战役后迅速对其改造作为发起后续进攻的出发阵地。总的看,后勤保障无论在战争准备、战斗保障、提振士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关于水面舰艇损管的问题。战争初期,日美主战水面舰船数量和实力相差不大,特别在日突袭了珍珠港后,应该说获得了局部优势。但是,随着双方相互对战,不断出现损伤,损管水平的高低对战斗力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美军异常重视损管,从舰船损管设施的配备、海军官兵损管训练、战时积极采取的损管措施等方面,为美军挽救了很多舰艇,保存了很多战力,并在很多战役中发挥了奇效。冲绳战役期间,斯普鲁恩斯的旗舰“新墨西哥号”被日军神风特攻队击中后,幕僚们找不到指挥官,结果发现斯作为舰队指挥员正亲自参与损管工作,拿着消防水管和其他舰员一起救火,这只是无数实例中的一个。反观日军,从舰船设计、设备配备、人员培训、损管理念、实际实施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日本综合国力本就不如美国导致舰船补充难以匹敌,结果还不能尽量减少损失,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美军舰船越打越多、日军舰船只能越战越少。
四是关于精英飞行员保留培训问题。太平洋战争海上主要作战样式是以航母为中心的舰载机对攻战,舰载机对两栖登陆战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飞机的补充,飞行员的数量和能力素质成为了制约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美军对此认识深刻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了一整套飞行员的培训机制,到了战争中后期,一个飞行员要经过近2年培训、握杆时间长达400小时后,才会补充到一线作战。作战中,十分注重对飞行员的营救,综合运用陆上敌后游击队、水面舰船、水上飞机、潜艇等力量积极实施营救,挽救了很多飞行员,一方面提高了出战飞行员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保持了飞行员队伍的平均技战术水平。同时,建立了飞行员轮换制度,分批实施轮休以消除疲劳,并选送飞行骨干作为教官帮带新飞,加速了新飞的成长周期。反观日军,所有飞行员一旦到达一线,就无休止的参与作战行动,也不采取任何营救措施,导致飞行员特别是精英飞行员不断流失。一线飞行员一方面担忧出战难以保命、一方面疲劳程度不断积累,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发挥。新飞的培训和补充也接替不上,战争后期这一矛盾问题更加凸显,甚至成为制约战斗力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