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家庭里,孩子对于父母都有偏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会弱一些又或者是讨厌乃至厌恶,有时候这种厌恶是很隐蔽的、不易察觉的。
我之前接了一个个案就是这样,孩子偏爱妈妈,厌恶爸爸。孩子妈妈结婚的时候心里就对爸爸有怨气,所以一直以来都会不停的跟孩子抱怨她爸爸的种种缺点:脾气不好,不能赚钱,不会说话,不知道顾家,家族背景也不好,抱怨自己这么多年有多委屈,要不是因为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可能早就跟爸爸离婚了等等。让孩子从小就有了一个印象:妈妈婚姻不幸福,都是爸爸害得,妈妈很可怜也很辛苦。于是在孩子心底暗自和妈妈成为了同盟,这些年和爸爸的关系也一直疏远。后来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也离婚了。孩子由于受到创伤产生了心理问题,不能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能正常吃饭睡觉,自己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孩子来到我这里咨询。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用催眠技术释放掉积压在心里的不良情绪,然后调节睡眠。经过几次的疗愈,发脾气的的次数减少了,睡眠时间也从一天2个小时延长到四五个小时。在情绪和睡眠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进行后续的更深层次问题的疗愈。
在和案主做谈话引导的过程中,案主回忆起一些事件,自己忽然意识到:在父母的一些纠纷争执中,父母都有错,而案主自己却想都没想就站在了妈妈的那一边。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因为妈妈经常抱怨,只要他们发生矛盾,案主就会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把爸爸当成敌人。
案主开始反思:爸爸真的有妈妈说得那么糟糕吗?或者,妈妈又有她说得那么无辜吗?回想从小到大的经历,爸爸除了有些不善言辞,大部分时间对她都很好,甚至是宠爱的程度。但妈妈的抱怨,以及爸爸对待妈妈的态度,又让案主的确觉得他很讨厌,好像那些好都不存在了。案主没办法承认心底对爸爸的那些爱,不然就背叛了妈妈。但是她内心实际是很爱很爱爸爸的。而且案主现在做事的思维都是:无论做什么决定都会想要是妈妈,妈妈会怎么决定,即使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也依然会按照妈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去处世。
这种现象在家庭里很常见,心理学家们把它叫做“三角关系里的同盟”,简单说就是爸爸、妈妈、孩子形成的三角关系里,两方结成同盟对抗另一方,于是夫妻之间的矛盾就进入了亲子之间。通常是父母的一方通过向孩子抱怨、攻击另一方来结成这种同盟的。中国式家庭里抱怨的角色大多是妈妈,因为妈妈和孩子更亲近,在家庭中也有更多主动权。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不要像你爸那么没出息。”“你爸就是这么欺负我的,妈妈只有你了。”如果你也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小孩,一定对这些话不陌生。妈妈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把孩子当成情感容器,来减少自身的焦虑。另一方面孩子又可以作为联合起来对付对方的武器,从而让她们在负面的婚姻中更容易坚持下来,毕竟大多数抱怨的妈妈是不想离婚的。
所以,当妈妈把对爸爸的这些抱怨和恨都传承给了孩子,孩子就开始记恨爸爸,同情妈妈,甚至下决心要拯救妈妈,甚至影响更严重。但其实,妈妈的很多抱怨可能和事实是偏离的,但它们却已经毁灭了孩子心中父亲的形象。还会让孩子会因此陷入冲突当中,即使记恨父亲,在内心深处,孩子从未真正停止爱父亲。
这种冲突使得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暴躁,容易对身边的人发火。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却不太理解自己的愤怒从何而来。女孩的话,她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为妈妈的抱怨在女儿心底埋下了“男人每一个好东西”“婚姻是女性的坟墓”的种子,她们要不对男人和婚姻极度悲观,要不就是竭力寻找一个“完美男人”,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不再重蹈妈妈的覆辙——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对父亲的恨意,很容易转化为将来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恨意,如果没有及时的觉察,大慨率又会成为下一个抱怨的妈妈。
如果你也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小孩,现在还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妈妈依旧在向你抱怨:你可以制止妈妈的做法,坚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你需要对任何模糊边界、侵犯边界的话语和行为有所警惕。你要重新审视你和父亲的关系真相。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只听妈妈的抱怨。也许你会发现,父亲没有那么糟,妈妈在他们的关系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妈妈的婚姻质量确实不高,她们无法得到丈夫的有效支持,甚至承受伤害。但这份伤痛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他们有且只有一个父亲,无论如何,内心都无法停止爱他。
我的案主最终通过元式催眠疗愈解开了心结,疗愈了创伤,增强了内在力量,并且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她自己选择了原谅父亲,和父亲做了和解。也表示会帮助母亲走出内心的阴霾。
其实,一个边界清晰的妈妈即使承受不幸,也会把希望留给孩子:“可能他不是一个好的丈夫,但那个人是你父亲,我没有权利去干涉你们之间的关系。”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比起爸爸不爱妈妈,更痛苦的是,他们不得已要讨厌父亲,他们“失去”了父亲。所以,请妈妈们不要再把对爸爸的恨“传承”给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