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所以讲虚实的道理,你面对一个战局的时候,你都要判断这个战局里面哪个地方是实,哪个地方是虚。克劳塞维茨说过一个道理,他说: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它的战略重心,所以我们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战略重心。什么叫战略重心? 比如说敌人有四支部队分别在四个地方,你能不能用你的军队分成四份,挨个把他们每一个都灭了呢?你一个也灭不了。你要把全部的部队集中起来,找到这四个哪个是关键,你把这个关键的打掉,剩下三个自己就投降了。战略重心的理论推进得更具体,就叫做决胜点。 你要找到什么地方是决胜点,然后把你全部的兵力压跨这个决胜点。这个决胜点被压跨了,整个就解决了。”
华杉老师这段解读,让我看见了,战略的制定是通过探虚实,判断战局的「虚」和『实』,然后明确一个大的方向即「战略」,接着是找到这个战略中的『战略重心』,更具体地说是『决胜点』。找到「决胜点」之后的动作是“用全部兵力压垮这个决胜点”。
这个寻找「决胜点」的思路非常重要,这个思路是把一个「战局」这么大的一个问题拆解到能行动,并且行动是能带来胜利的地步。在具体做方案的时候,身为下游的执行人员,是听安排、接命令的状态,关于战略、决胜点、仗要怎么打,这些都在将军的脑子里在构思,很多时候我们即便接到了命令,但脑子是不清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这个时候,首先这个命令要足够清晰可执行,其次,执行人员最重要的是不假思索、听话照做。
我在这里也明白了,要揣测领导的意图这件事的合理性。我最近才看到,自己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是带滤镜的,比如我在想到『投其所好』这个词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贬义,是一种巴结和讨好的行为,就是按照对方的喜好,去做对方喜欢的事。这是我过去对揣测领导意图,并投其所好的理解。
借此非常值得反思,到底我受什么影响,使得我对「揣测」跟『投其所好』有了一个既定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的偏向是这样的。
我现在明白,揣测领导的意图的原因是,我发现首先做一件事的意图存在多种可能性,可能从行为层面的表现是一样的,但在意图层面是不清晰、不可见的。比如,老板要讲课,每个人都进入会议室听课,但这群人里,有的人是抱持着向老板学习的态度,有的人觉得老板是权威,得捧场、得表演……而且,大家在做事的时候,是几乎很少有意识主动表达做事的意图的,一方面是没这个习惯,另一方面自己对自己的意图也没觉知。而且有的时候很紧急,没空给你坐下来细讲前因后果,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主动揣测他人的意图,并在需要配合的时候,按照意图投其所好。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讨好他人,而是为了实现最终目的,即:劲往一处使,把任务完成。这其实本质是换位思考和同理心。